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里仁「可堆肥生質材」 減碳與淨塑的永續新思維

欣傳媒/ 2022.05.14 02:54

新聞圖片里仁多年來率先以通路的力量從織品、用品到食品,費盡心思減塑創新,推動循環經濟新;圖片提供/里仁

致力推動有機農業與環境永續的社會企業里仁公司,自2016年起串連廠商從源頭開始減用塑膠包材,並帶動消費者響應淨塑行動,至今累計減用超過3,800萬個塑膠包材。在蔬果減塑方面,為了兼顧保鮮與減塑,里仁於2017年開始採用可堆肥生質包材,並啟動「自主回收循環再利用」機制。經過四年的努力,不僅生質蔬果袋的改善邁入第三代,回收的蔬果袋更透過堆肥及循環再利用,發展出培養土與可堆肥生質花盆的循環經濟新價值。里仁期望這個生質材的循環再利用經驗與模式,提供其他通路、產業與政府參考,為臺灣朝向淨零碳排及減少塑膠微粒提供實踐永續的新思維。

新聞圖片里仁啟動自主回收循環再利用機制,邀請消費者將用過的可堆肥生質袋回收至門市;圖片提供/里仁

兼顧惜食與減碳  里仁嘗試可堆肥生質袋  建構循環經濟參考模式
為了讓細嫩與易失水的蔬果能夠有效保鮮,並兼顧減塑及惜食的考量,里仁特別與蔬果供應商福業公司合作,經過近一年的多次反覆測試,最後決定採用「可堆肥生質袋」(簡稱生質袋)來取代包裝蔬果的塑膠袋。

這款生質袋獲美國BPI與歐盟OK Compost可堆肥認證,使用後可混入葉菜梗、雜草等腐熟原料進行堆肥處理,3個月後可完全分解為有機質、二氧化碳和水,有機質也會變成營養的培養土。生質袋的原料來自玉米、木薯或稻草、蔗渣、木屑等農林廢棄物,回收後造粒再利用,製成其他物品,可以再度發揮經濟效益。當這些生質材的回收再製品不堪使用,還可以再次回收,進行堆肥處理,形成一個取自大地、最後也回歸大地的生生不息循環經濟模式。(延伸閱讀:自主建立生物可分解袋回收堆肥系統 創造零廢棄物循環經濟)

新聞圖片里仁選用的可堆肥生質袋獲美國BPI與歐盟OK Compost可堆肥認證,堆肥後完全分解為有機質;圖片提供/里仁

永續精神袋袋相傳  持續改善生質包材與回收再利用效益
四年來里仁的蔬果供應商福業公司持續改善生質蔬果袋的透明度,目前第三代的生質袋已經達到又透明又少皺摺的理想程度。使用後的生質蔬果袋回收後,工作人員會剪除標籤與束口,再混入天然的雜草、葉菜梗等廢棄腐熟原料,進行翻土、調整溫度等堆肥處理,讓生質袋完全分解。但因為長達3個月的堆肥分解時間,對應不上蔬果生質袋的回收量及有限的存放空間。為了加快生質袋的去化速度,福業公司嘗試將生質袋先進行碎片化再進行堆肥處理,發現可以將堆肥時間縮短至2個月左右。

新聞圖片里仁將回收的可堆肥生質袋做其他再利用的可能性,經多年嘗試與努力,發展出「可堆肥生質袋」;圖片提供/里仁

除了堆肥之外,里仁和福業公司也邀集一些志同道合的夥伴,共同探討生質材的其他再利用可能性。經過幾年的嘗試與努力,目前發展出生質蔬果袋加上生質邊角料製成的「可堆肥生質花盆」,並在里仁門市陸續推出聖誕紅和多肉植物的生質盆栽。可堆肥生質盆栽的花盆會隨時間自然分解,可以再次回收至里仁門市,進行後續的堆肥處理,達到回歸大自然的永續價值。(延伸閱讀:里仁循環再利用 開創永續新價值—可堆肥生質袋)

新聞圖片里仁多年來持續改善生質包材與回收再利用效益,目前第三代的生質材蔬果包裝袋已經達成生產;圖片提供/里仁

從織品、用品到食品  費盡心思減塑創新  攜手廠商及消費者實踐永續
除了生鮮蔬果包材的減塑,里仁在織品、用品到食品等各品類,也攜手合作廠商從源頭進行改善,陸續減用塑膠包材。在外包裝上,改用紙或玻璃瓶裝,取消紙盒的塑膠淋膜與收縮膜、織品也不用塑膠套袋。產品配件上,則以紙環取代塑膠吊鉤、取消罐頭的塑膠蓋、不提供塑膠湯匙、吸管等。同時里仁門市人員持續鼓勵消費者改變習慣,自備購物袋、購買裸裝蔬果、改用乾式設計的洗髮皂等來減少一次性的塑膠包材。2016年至今,里仁攜手廠商及消費者的共同努力,已經累計減用超過3,800萬個塑膠包材。

新聞圖片里仁為了兼顧蔬果包裝的保鮮與減塑,於2017年開始採用可堆肥生質包材;圖片提供/里仁

里仁秉持著守護環境的初心,呼應聯合國SDG12責任消費與生產的永續目標,努力在各個層面力行減塑與資源再利用。可堆肥生質材在臺灣的應用還在起步階段,里仁期盼這幾年的減塑經驗分享與回收再利用模式,能提供其他通路、產業與政府參考,讓每一份資源都可以發揮循環經濟的多重價值,更為臺灣邁向淨零碳排貢獻一份力量。

新聞圖片里仁工作人員用心剪除回收生質袋的標籤與束口,並集中送至農場做堆肥處理,實踐循環;圖片提供/里仁

新聞圖片里仁回收可堆肥生質袋蔬果包裝透過堆肥及循環再利用,發展出培養土與生質花盆;圖片提供/里仁

 

【延伸閱讀】
《the SPIRAL 轉不轉 — 循環設計展》- 設計力為地球解方
==========
圖     文/里仁
編  輯/蘇琨峰
 


更多建築旅行、生活品味、設計相關活動請上【欣建築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