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雄美濃地區2位實踐土地耕作者為故事背景,所拍攝的紀錄片《米倉的孩子》,經在5月22日晚間10點在客家電視台頻道播出,《米倉的孩子》是由客家電視新聞部駐地記者曾宏智,與資深記者李慧宜合作費時3年完成,是繼《阿力伯的菸田》、《橙蜜香》後,以高雄美濃做為臺灣農村、農業縮影,進行系列紀錄的第三部作品,透過美濃龍肚國小黃鴻松主任,及校友傑出青農黃偉宸之人生故事,重現農村價值。 「我們很厲害,先在學校2004年,只是一小塊的田讓小朋友體驗,沒想到隔年的時候,我們就把這邊的田都租下了 2分,一直堅持到現在,所以這就是我們龍肚的精神喔!」 故事開始是一位在農村任教30年的黃鴻松老師,在他的堅持之下,推動高雄美濃龍肚國小食農教育,到現在已邁入第17年,從整地、插秧、除草、收割等農事都由小朋友一手包辦,就是這份為維繫龍肚,繼續成為六堆米倉的精神,讓導演興起拍攝紀錄片的念頭。 《米倉的孩子》紀錄片導演 曾宏智:「食農教育,在現今的一個所謂的村落小學裡面,甚至是一個說,WTO已經20年以後這個過程裡面,他們會遇到怎樣的問題。」 《米倉的孩子》紀錄片主角 黃鴻松:「除了呼應我們這在地的一個產業,也呼應我們,龍肚從前的米倉的一個歷史。」 「所以說就越早就是,市場的價格是越好啦!對呀!就是拚這樣子啊!(那你做下去不時要祈禱?)是啊!常常要看天吃飯不是嗎?天上一直抬頭一直看。」 鏡頭轉到龍肚國小,畢業校友黃偉宸的身上,生性樂天的他,本在家鄉從事大理石生意,不過他後來轉念,想要接手家裡農耕的事活,於是他從農業門外漢開始學習,現在他的家中,掛滿了各種農業競賽的獎牌,而"米倉的孩子"所記錄的,就是他與家鄉所產生的關聯變化 《米倉的孩子》紀錄片導演 李慧宜:「雖然是小人物、小庄頭,但不過可以 比較可以體現,表達我們農村這麼多年以來的變化。」 《米倉的孩子》紀錄片主角 黃偉宸:「從農到這時現在的規模這樣,規模 經營的規模,讓這些年輕人說,耕田的從沒有到有怎麼來的。」 「你去哪裡呀?領這麼呀?去領獎啊!唉呦!領獎,恭喜你啊!」 透過人物對話與現場音串接,《米倉的孩子》完全沒有口白講解,主要就是想由主角以本位觀點,將自己的想法與心情說出來,呈現真正原汁原味的紀錄片精神。 《米倉的孩子》紀錄片導演 李慧宜:「我們是希望他們做為一個主角,可以自己出來講話,不是我們來講話,我們就是順順地,將他們的日常生活拍出來。」 《米倉的孩子》紀錄片導演 曾宏智:「在紀錄片裡面我是感覺,用現場音去組成的話它會更生動,甚至說故事性跟聯動性比較強這樣。」 由於2位導演與故事中的2位主角,都是相識10多年的朋友,在彼此信任的基礎下,這部紀錄片不需要經過事先田調與長期磨合,2位主角很快融入情境,在鏡頭前展現自己的神采與生活態度,讓整部片看起來更加流暢自然。 《米倉的孩子》紀錄片主角 黃偉宸:「對內心發出來的講話這些,還有做這些事情平常心,心情放輕鬆來,來面對這些事情來,可能會比較輕鬆,這樣比較自然。」 《米倉的孩子》紀錄片主角 黃鴻松:「漸漸熟了 比較熟了,還有另外就是說,對這個議題自己有比較深入的參與,所以講起來就比較順。」 其實長達3年的拍攝過程,2位同為資深記者的導演,常為了拍攝觀點的不同而發生爭執,所幸2人經過適度冷靜與溝通,最終還是能達成共識,順利將這部紀錄片合作拍攝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