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小凌】國立臺灣美術館5月14日至8月7日推出「做工的人:洪瑞麟與臺灣美術中的勞動身影」展覽,以「勞動者與臺灣寫實美術」為主題,精選洪瑞麟礦工作品35件與5本素描冊,及國美館所藏有關「勞動者」主題之作品共同展出,帶領觀眾看藝術家如何刻劃「勞動者」的形象與故事。
洪瑞麟〈等待〉,1956年,水彩,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
國美館梁永斐館長表示,在臺灣美術史的發展上,洪瑞麟可說是關注「勞動者」主題之前鋒,在礦場工作逾30年的他,與礦工有著深厚的情感連結,具有「礦工畫家」之美譽。洪瑞麟曾經自述17歲時畫的第一幅油畫就是揮汗如雨的農夫,而退休前的最後一幅畫,依然還是滿身泥垢的礦工,可知他一生對「勞動者」議題之堅持。因此策辦「做工的人:洪瑞麟與臺灣美術中的勞動身影」,係以洪瑞麟為核心,並從宏觀歷史脈絡及藝術史角度,探討臺灣寫實美術與臺灣社會意識的轉變之關聯。
以「礦工」主題作品為主,創作年代多集中在1941至1960年間。令人矚目的是,洪瑞麟生前最後一幅礦工油畫〈礦工(1)〉亦在展出之列。據洪瑞麟長子洪鈞雄回憶,洪瑞麟移居美國之後仍孜孜不倦於繪畫,直至晚年雖體力已大不如前,仍時常念著要繼續創作,故洪鈞雄便為其架起畫架,隨侍在側幫洪瑞麟擠顏料調色。
洪瑞麟邊畫邊構思畫面人物的衣著配色,因體力不佳故創作時間拉長,尚未完成全畫便已離世,留給世人無限的感嘆,而這最後一幅作品也顯示出洪瑞麟畢生對礦工的關懷。
此外,展出洪瑞麟最常畫的好友「坤仔伯」畫像,及以礦坑災變為主題之畫作等。為了突顯洪瑞麟與礦工的連結,國美館也特別向猴硐礦工文史館商借礦工裝備及採煤工具等,讓洪瑞麟畫作中的物件真實地呈現於展場之中。
方向〈春耕 金門風景之二〉1952,凸版、木版、雕版,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
展覽中除設置洪瑞麟作品專區外,並規劃20世紀臺灣美術中有關「勞動者」之主題作品區,展出如李梅樹、劉啟祥、張義雄、鄧南光、黃榮燦、朱鳴岡、陳夏雨、席德進、何經泰、關曉榮等23位藝術家作品,展出24位藝術家共86組件作品,以梳理臺灣美術寫實風格之發展。
臺灣美術中的「勞動者」主題作品區,則以國美館典藏品精選20世紀前輩藝術家到現今中壯輩藝術家之作品。在寫實主義表達現實生活的原則下,藝術家藉由呈現勞動者的艱辛生活關懷社會與底層階級。其中如黃榮燦的〈搶修火車頭〉,火車頭幾乎占滿畫面,細看時則能發現有許多工人攀爬其上、或鑽入下方空隙搶修,不僅呈現勞動者的工作動態,也展現他們如螺絲釘般,卑微而偉大。席德進的〈菲律賓漁夫〉除了呈現他對常民的關注外,更突顯他對人物的描繪功力,畫中的漁夫年輕秀美,黝黑的膚色顯現出他在烈日下的長時工作,深刻記錄了少年漁夫憂鬱的氣質及為生活所歷經之風霜。何經泰自90年代開始創作的〈工殤顯影〉系列,則拍攝因工受傷而變成殘疾的人,以黑白肖像的方式呈現出深沉悲痛的力量,以及這些受苦的勞動者曾經如何地接近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