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台北世界好! 林佳龍:用創意讓台北變好玩,疫後觀光第一站

欣傳媒/ 2022.05.05 02:52

前交通部長、無任所大使林佳龍今(4/20)日出席《欣傳媒》舉辦「觀光首都 台北世界好」論壇,與台灣觀光業兩位大老—雄獅集團董事長王文傑、晶華酒店集團董事長潘思亮對談,探討台北觀光首都的疫後觀光發展及前瞻展望,由前台灣觀光協會秘書長王義川擔任主持人,激盪交流出新火花。林佳龍建議,台灣的國家級願景和戰略:一個是科技島,另一個是觀光島,要以數位驅動創新,用創意讓台北變好玩,並以一句標語訂出台北觀光首都的行銷口號:「台北,你的疫後觀光第一站!」

新聞圖片前交通部長、無任所大使林佳龍今(4/20)日出席《欣傳媒》舉辦「觀光首都 台北世界好」論壇,與台灣觀光業者共聚一堂,對疫後觀光出對策;圖片/欣傳媒

前台中市長 土生土長台北囡仔
萬華出生地 在台北長大

曾任台中市長的林佳龍,其實和台北的淵源頗深,他出生於台北萬華,從小求學到擠入台大,都在台北生活,他以過去治理台中、曾作為主管觀光的政府首長經驗分享。

新聞圖片林佳龍與台灣觀光業兩位大老—雄獅集團董事長王文傑(右2)、晶華酒店集團董事長潘思亮(左1)對談;圖片/欣傳媒

觀光產業要轉型升級
疫情解除之前做好準備

「旅遊的體驗不只是看風景,是生態、文化、快樂、獨特的體驗,而且要不斷回流。」林佳龍認為,大家旅遊習慣已改變,所以觀光業要讓產品加值,走深度旅遊、LONG STAY,做轉型升級。

林佳龍擔任交通部長期間,2020年遭逢疫情重創,透過觀光紓困穩定產業,再以安心旅遊補助創造效益,更提出觀光三支箭:觀光立國、觀光主流化、觀光圈,他體認到,觀光業遇到疫情,站在海嘯第一排,過後有很多重建或修復的工作,他也認為,疫情總會過去,今年底全世界都解封,台灣不可能遺世獨立,入境旅遊一開放,台灣觀光業做好準備了嗎?他建議總結疫情之下的台灣經驗、台灣奇蹟,為疫後的第一筆生意做好準備。

新聞圖片「觀光首都 台北世界好」論壇現場;圖片/欣傳媒

讓數位驅動觀光業創新
摒棄本位主義  結盟合作

時任無任所大使的林佳龍表示,他是「科技特派員」,也是數位大使,強調廣域治理、數位治理,現在是掌握資訊,透過APP才可以放心移動的年代。2019年他接任交通部長時,預見陸客不來,在疫情和政治雙重海嘯下,交通部以數位新南向、以人為本創新為解藥,如同科技業要做系統整合,而不是代工,要讓數位驅動觀光業創新。

「台灣縣市治理最大問題就是本位主義。」林佳龍表示,台中以「中彰觀光圈」結盟做出規模,但不是大家都一樣,而又要各自有特色,他擔任交通部長期間,也曾為台北市、新北市解決環狀線的管理問題,觀光業必須彼此串連合作。

新聞圖片林佳龍針對台北觀光首都的疫後發展提出前瞻看法與建言;圖片/欣傳媒

打造好的觀光基礎建設
用文化成就旅行

林佳龍也以過去治理台中的經驗指出,觀光基礎建設必須從看得到的馬路、到看不到的網路。此外,文化才可以成就旅行,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城市是文化的容器,他任職台中市長期間,相當重視古蹟保存與活化再運用,讓舊城區文化復興。

在觀光建設上,林佳龍指出,透過捷運(Metro)、火車與高鐵(Rail)、巴士&單車(B&B,Bus&Bike),加上適合觀光的電動車,打造好的觀光資源, 讓旅客便利從山上到海邊,從城市到鄉村,享受巷弄文化,移動的時候真正融入在地。

新聞圖片林佳龍出席「觀光首都 台北世界好」論壇,現場媒體採訪盛況;圖片/欣傳媒

台北疫後旅遊特點:安全、友善、吸引力
讓台北觀光產值倍數成長

林佳龍分析,台北觀傳局的數據,以一年從4個機場入境旅客來看,高達87.83%到訪台北,達104萬人,平均住宿3.4日,平均每天消費255.97美元,產值接近91億,如何讓它倍數成長,是觀光業的課題。而根據日本調查統計,疫後最想去的國家,台灣是首選,他相信疫後台北有很大的潛力吸引國際旅客到訪。

「台北疫後旅遊的特點是:安全、友善、吸引力。」林佳龍認為,安全是全世界看得到,友善與多元美食也是台灣的強項,第三個是好玩,台北要多增加好玩的景點,包括夜生活、親子體驗的地點,以及很多戲劇、博物館、美食等吸引人的元素,24小時的誠品,對港澳客就很重要。

新聞圖片林佳龍與參加「觀光首都 台北世界好」論壇的台灣觀光業者合影;圖片/欣傳媒

台北要用創意讓首都圈變好玩
疫後國際觀光客第一站

「台北要用創意讓首都圈變好玩。」林佳龍倡議,疫後一年,國外旅客住一晚送一日交通卡、住兩晚送兩日交通卡,大家不要本位主義,一起來把一千萬人口的台北首都打造為觀光首都,才會成為全世界的觀光首都,疫後成為國際觀光客出國旅遊第一站。

【延伸閱讀】
林佳龍、王文傑、潘思亮三方對談 欣傳媒「觀光首都 台北世界好」論壇放眼疫後觀光
形塑「世界的台北」首都觀光圈 王文傑:將台灣打造為「觀光島」
晶華酒店董事長潘思亮 :優化國際友善環境 以國際眼光深耕台灣
===================
撰  文/方雯玲 Wenling Fang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