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仁勳 颱風 青鳥行動

整理包/我確診了怎麼辦?還沒收到通知前必知的六大步驟

Heho健康網/王芊淩 2022.05.04 12:42

疫情升溫確診人數急速攀升,現在民眾遇到最多的問題,從醫院通知、或是健保快易通 APP ,發現自己 PCR 陽性,卻遲遲沒收到衛生局的通知,考量到現在確診人數暴增,等待通知的時間較長,到底發現自己陽性確診以後該怎麼辦?Heho 告訴您從接到確診後應該需要知道的大準則。

確診等待通知前有這些

第一步:不要離開房間

如果還沒收到物生局通知,先不要驚慌!請先留在家中不要離開,等候公衛人員通知,在家中單獨 1 人 1 室,盡量和家人使用不同的衛浴設備,不要離開房間。

只是不少人疑惑為什麼遲遲等不到通知,主要是現在個案較多,系統作業需時間,不要驚慌可以先採取以下步驟,等後通知。

第二步:主動通知密切接觸者、填寫線上疫調單

從開始有症狀日期往前推算兩天,如果是無症狀者以確診的日期往前回想兩天,通知曾經共同用餐、共同居住、職場、學校或有過至少 15 分鐘面對面接觸的「密切接觸者」,確診者可以先主動告知他們,請他們需要準備進行居家隔離 3+4 。

▲密切接觸者匡列原則,辦公室同事以「九宮格座位」為判別基準。(圖/台中市政府提供,2022.04.26)

此時如果已經收到疾管署的簡訊,可以開始進行確診個案自主回報疫調系統,點選網址連結進入系統,其中會利用身分證後面六碼進行驗證,填寫以下資訊:

  1. 基本資料填寫(手機號碼、居住地址、工作就學資訊等)
  2. 最早出現症狀日期或檢驗陽性日期
  3. 密切接觸者
  4. 是否有慢性疾病或懷孕

另外,等到收到衛生局通知後,若有下載社交距離 APP 的確診者,記得將自己資料上傳,讓曾經有與你接觸的民眾可以接到通知、提高警覺。

第三步:準備居家照護物品

因應確診數急速增加,雙北大多數輕症、無症狀患者都是留在居家照護,在還沒收到通知以前可以先為居家照護做準備,若是需要採買可以請同住家人幫忙、或是線上採買,建議準備的內容可從七大方向著手:

  • 日常用品:衣物、個人、清潔用品、衛生紙等
  • 三餐規劃:先備妥乾糧
  • 醫療用品:口罩、體溫計、血氧機
  • 電子用品: 手機、電話、電腦 、網路、視訊配備等
  • 常備藥品:退燒、止咳、止痛等藥物
  • 清潔用具:清潔劑、漂白水、75%酒精、抹布、垃圾袋等
  • 緊急聯絡資訊:緊急連絡人(非同住家人)、地區居家照護關懷中心專線

那該怎麼知道我會居家照護,還是可以到集中檢疫所、或是醫院?主要是由衛生局或是醫師進行研判,確診個案經評估後,依指示送往下列三項處所。

第四步:觀察自己症狀

因應每個人症狀表現狀況不同,有極少數患者病程可能在短時間中急速惡化,確診在家時到底要注意什麼?中研院流行病學專家何美鄉將輕、中、重症不同典型症狀條列,提醒民眾要多留意。

輕症表現

  • 流鼻水、打噴嚏
  • 喉嚨痛/癢、乾咳、聲音啞
  • 頭痛
  • 全身肌肉酸痛、疲憊
  • 食慾不振、噁心、拉肚子 
  • 發燒

中症 【需就醫】

  • 呼吸急促(肺炎徵兆、也可能是脫水) 
  • 血氧下降(肺炎徵兆 )
  • 嚴重脫水 (口乾舌燥、少尿、暈眩)
  • 劇烈頭痛

進入重症【需救護車】

  • 呼吸困難、嘴唇發紫、皮膚冰冷
  • 昏迷不醒、昏倒
  • 胸痛

如果屬於輕症需要非緊急醫療,可以利用遠距看診,透過「健康益友 APP 」「健保快易通」,可以進行門診視訊診療預約。縣市政府因地制宜指定責任醫院,劃定責任分區,提供門診視訊診療與關懷服務。

或是各個醫院有該院的視訊診療,可以上網醫療網頁掛號,約定診療時間,但若是屬於較危急中重症的情況,除了可以請 119 救護車協助、防疫計程車、也開放民眾自行就醫。

第五步:適度營養補充

如果有症狀除了藉由常備藥物緩解症狀外,營養補充也很重要, Heho健康陳筠臻營養師推3項保健品改善不適 :維生素B群、維生素C、電解質補充液。(點我看更多:確診後在家休養如何緩解症狀?營養師推3項保健品改善不適

第六步:等待時間解隔離

居家照護日常生活有許多要注意,包含環境應該要定期消毒、使用的垃圾也需要靜置再丟棄,使用過的衣服、物品都不要跟其他家人混用。可參考:確診者居家照護必知!生活環境如何清消?常見問題一次秒懂

若是沒有病程太大的變化,隔離 10 天後就可解隔離,進入 7 天的自主健康管理,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對於無症狀及輕症確診者,經 4 月 16 日專家諮詢會議決議調整解除隔離條件,只要無症狀或症狀緩解,且符合下列任一條件即可解除隔離治療,並進行 7 天自主健康管理: 」

  1. 距發病、採檢日第 4 天內,追蹤 2 次快篩或 PCR 陰性(Ct 值大於等於 30) 

2.距發病、採檢日第 5 至 9 天內,追蹤 1 次篩或 PCR 陰性(Ct 值大於等於 30) 

3. 距發病、採檢日達 10 天,無須採檢

但前兩項的解隔離條件需要在專業醫事人員操作,所以主要是用在集中檢疫所、加強版防疫旅館的確診者,如果是一般的居家照護的民眾則是採取第三個方式為發病採檢十天後即可解隔離。

文、王芊淩/圖、Heho美編群、地方政府

延伸閱讀:

身邊有人確診怎麼辦?一次告訴你在學校與公司的自主應變方式

「唾液」跟「咽喉」快篩有什麼差別?感染科專家解析兩者差異

同樣是居家,一張圖了解居家檢疫、居家隔離、居家照護

>> 有健康上的困擾嗎?馬上下載 Heho App 來為你解答!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