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圖書館典藏之敦煌文獻共百餘卷,為臺灣公藏之最,為了深化這批館藏的研究量能,本館特邀國際知名敦煌學者方廣錩教授重新整理,撰寫敘錄,並於今年1月與聯經出版公司合作出版《國家圖書館藏敦煌卷子》,期盼這一套六冊煌煌巨著的編輯出版,能為國際敦煌研究挹注新能量。
欣逢世紀瑰寶,風華再現,國圖特於4月29日(五)下午2至5時,於國家圖書館3F國際會議廳舉辦國際敦煌學論壇,會中邀請5位海內外知名敦煌研究學者齊聚一堂,分享其研究成果,為大家揭開這批世紀瑰寶的神秘面紗。
本次論壇被喻為是「黃金陣容,夢幻組合」!國圖曾淑賢館長表示,很開心可以跨越疫情藩籬,以虛實整合的方式辦理國際論壇,曾館長並藉論壇名稱「願願相續」,祈願經典的傳承如佛法的願力綿久流傳、永續不斷。
論壇首先邀請上海師大方廣錩教授以〈寫本形態探略〉為題進行專題演講。方教授總結多年檢視敦煌原件之心得,就敦煌寫本之各種界欄格式與摺疊方式、畫線工具等進行梳理與分析。
嘉義大學鄭阿財教授則以〈敦煌寫本原生態在高僧因緣記研究的運用〉為題,就敦煌寫本所抄《佛圖澄和尚因緣記》等六種因緣記,展開僧傳文學發展的考察,並結合敦煌石窟之變相等以圖文互證,釐清高僧因緣記在法會、儀式與石窟寺院等活動空間所呈顯的文本性質與宗教功能。
京都大學高田時雄教授以〈吐蕃時期敦煌藏文音寫的人名〉為題,通過對比敦煌藏文文獻中,用藏文書寫的人名以及漢文文書中的漢字人名,顯示吐蕃時期敦煌藏文音寫人名的音系,並非敦煌的地方方言,而是接近長安的標準音,可知在吐蕃時期,長安標準音仍在流行。
成功大學王三慶教授發表的論文題目為〈從「結壇散食迴向發願文」說起〉,藉由國圖館藏〈結壇散食迴向發願文〉一卷的整理與回顧,說明文獻的公布對學術研究上的貢獻,並對本卷所載結壇、散食、迴向及發願等幾個段落,探討其在法會儀式中的意義,及反應其對中國寺學、民俗發展、寺廟經濟活動的影響。
劍橋大學高奕睿教授則以〈敦煌寫本上學士郎所書的個人備註〉為題,分析敦煌文獻中題記署名為「學士郎」的一批特殊寫本。這批寫本背後有俗稱為「雜寫」的文字,高教授研究發現這些文字的抄寫存在著時間上的差異,顯示卷子在一段時間內被一直連續使用,而使用者並不僅限於抄寫正面文本的學士郎一人。
本次論壇同步於國圖臉書直播,線上及實體與會者逾百位,會後討論相當熱絡,期盼透過論壇盛會,為敦煌研究挹注新能量,讓經典傳承,綿久流傳。
(資料來源:國家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