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零不切實際,共存必須漸進達成,不可能雙手一攤,完全不管,讓他指數型上升。畢竟人民的幸福是政府的責任;人命關天,更是施政的要項。(圖/取自網路)
作者/黃丙喜(國家公益發展協進會理事長)
不少民眾最近陷入搶篩是否染疫的紛亂之中。中央疫情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丟出的「自主應變」,講白話其實就是「和病毒共存」,隨著病毒和環境的變化,動態臨機應變是好事。只是,共存有它必要的前提和因應,不能說不清楚、講不明白和做不到位。
自主應變,怎麼自主,如何應變
面對風險和危機,時機經常稍縱即逝,傳染性疫情更是分秒必爭,行大於言格外重要。自主管理的做,首先要做對的事,也就是國家總體策略要明確;次之,最低防線是要把事給做對,也就是中央和地方的執行方案要能分工合作。
兩者的前提都先得把自主和非自主的分別標準、邊界畫清楚,緊接著要把可以管理的工具、方法,切身地提供出來。此時負責防治的政府更要想想民眾做不做得到,萬一有漏網之魚,如何緊急補漏。
自主不是政府放任不管,否則它就變成政府忽攸人民的騙術。民進黨前立委沈富雄近日曾與衛福部長陳時中對談。他指出,和指揮官見面是浪費我的時間,但盡了一個好國民應盡的義務。
共存,要有那些配套?
沈富雄說與陳時中對談是浪費時間,不是無的放矢。緊急應變貴在目標的訂定和策略的擬定。目標訂定要有具體數據,例如:在某一時段區域內要把重症人數控制在多少之內。依據這一個目標,病毒在人群傳播、感染的特性,以及內外可以有效掌控的防治醫療資源,按照時間、空間和系统的不同,歸納、推演,進而拿出行動對策和執行方案。
沈富雄問:你在電話中一再提到「timing,是否指時間點?」陳時中回:是「臨界點」;沈說:臨界點一到,你準備宣佈「共存」還是某程度的「解封」?陳時中表示,疫情與社會能量達到某種平衡的共存。不能說陳部長答非所問,但目標和策略沒有清楚掛勾。
共存,也要做前導
「驚慌失措」,大家耳熟能詳,但不一定清楚它在心理學上的道理。驚慌是人遭遇意外的狀況必然的反應,這已經進入危機狀態,應當警戒了!可怕的在於緊接而至的可能失措。失措就是不知當下應當怎麼處置失常的狀況,錯失良機,陷自己和组織於無可挽回的危難之中。
陳時中提議的「台灣新模式一輕症管控,重症清零」是防疫策略。但重點是,策略是動詞,成功要素是要先盤整內外資源,找出最適解方,進而把這些資源擺在最迫切需要的地方,以創造最佳的公衛和經濟共融的防治效益。
共存,要做那些前導呢?分流是必要的前置作業,它牽涉到人事時地物,以及判定的標準,不然反而會造成民眾不知所措、隨意亂跑。
沈富雄問:你主張全人口的15%,也就是360萬人達到自然免疫是「臨界點」,這與專家們所公認的20%、40%、60%,顯然是低標?陳時中坦言是低標。沈再問:「疫苗一劑、二劑、三劑經時間打折後的防護力不包括在整體免疫力的考量內?」陳回:「不包括。」
沈再說,黑數應該不少,好像也不算在360萬內?陳回:「不算」。沈問,如果疫情在此波過後再度復燃,是否還要回到「清零」?陳時中答:「不會、不會」。從上述談話,我們不禁擔心,他顯然要有更強的緊急應變團隊。
政府面子,不比人民福祉重要
中央銀行和衛福部面對的情況不同,打法當然可以不一樣。央行面對的匯率市場是某些特定人性的競爭,做法難免要有些隱蔽;衛福部處置疫情面對的則是社會大衆,需要大家的合作,方案當然要盡量公開透明。
沈富雄講得對,防疫應就整體戰略及修正後的戰術,經一番深思熟慮後,做一次總宣示。菜不可以一盤一盤地端,要整桌一起出菜。防疫措施,無效和做不來的都要斷然停止,做半套就是死要面子。
怎麼做才能有效的疫情控管?前台大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林氏璧說,當下防疫本來就非清零或共存二選一的問題。清零不切實際,共存須要漸進達成,不可能雙手一攤,完全不管,讓他指數型上升。疫苗施打率、藥物的凖備、民眾的溝通和輕重症分流如何做得順暢,都還要努力。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立民表示,要達成減災,最重要的兩件事就是打疫苗、備藥物,特別是藥物一定要備齊。要讓高風險族群在輕症時就能服用,才能達到預防重症的效果,但以目前的藥量來看,準備的藥物應該不太夠。
人民的幸福是政府的責任;人命關天,更是施政的要項。陳部長加油!
作者簡介
黃丙喜,筆耕公共政策三十年,期許為國泰民安增動力,為社會公義添喉舌。
出身新聞媒體,而後轉任台灣大型和跨國企業,赴美獲管理學博士,先後在南洋理工大學、芬蘭厄爾托大學和台灣科技大學教授IMBA和EMBA學程,並任國發會、經濟部、衛福部等政府機構專案顧問,負責政策前瞻、國會溝通和危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