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薛子隨筆》細遊台北動物園

優傳媒/ 2022.04.25 21:49

在熊貓舘的門口,有個塑像,一隻台灣黑熊,高坐上座,神情威武;而一隻熊貓,相對瘦小,匍匐於下。一副向台灣黑熊俯首稱臣的形象。很明顯,這個塑像的含義,就是“台灣是尊貴高大的”,“大陸是卑賤微小的”,大陸是向台灣屈膝的。(圖/薛中鼎攝)

 

作者/薛中鼎  

 

我家裏訂的是中華電訊 MOD 電視系統。近幾年來,我看的比較多的電視節目,是知識性的節目,如 252頻道的“BBC Earth”, 269頻道的“Love Nature”;還有就是運動性的節目,如愛爾達體育台、博斯網球台等。

 

“Love Nature”的内容,是關於各種各樣的動物生態,與大自然的關係,是24小時播放的。我看這個節目,特別注意聆聽英文解説。節目看久了,很多大大小小的動物名稱,及其生態環境,都逐漸熟悉。

 

近日,我動心起念,要“好好的”遊覽台北動物園,仔細看看這些活生生的動物,以及動物園的解説牌上,對這些動物的英文解説。

 

我想,在電視上看動物看久了,現在去看看真實的動物,應是十分有趣。

 

上周日,我去了動物園,從早上十點入園,到下午五點閉園,共遊賞了七個小時,與電視内容相互參照,收穫頗豐,意猶未盡。

 

我在此與大家分享,我以“做功課”的心情,遊賞動物園的心得。

 

我之前多次去動物園,都是偕伴同遊。過程皆是順路而行,走馬看花,隨興指點。順著參考地圖,一當看到了百獸之王的獅子,與斑駁美麗的老虎,就可以結束賦歸了。説實話,談不上有什麽特別的收獲。

 

這次去動物園,我先到服務臺,拿了中英文地圖各一份。我很用心的看了地圖,才第一次注意到,動物園的動物展列,是以動物的棲息地,來分區的。

 

1.溫帶區,非洲區、熱帶雨林區

最上方是“溫帶動物區”。美國與中國大陸,都屬於溫帶。動物園中,溫帶區的代表性動物,有美國野牛(Bison)、棕熊(Brown Bear)、中國紅熊貓(Red Panda)、蒙古馬等。

 

“溫帶動物區”下來是“非洲動物區”。我們所熟悉的獅子、大象、犀牛、河馬、長頸鹿等,都在非洲區。

 

接著是“熱帶雨林動物區”(Tropical Rain Forest Zone)。孟加拉虎(Bengal Tiger)的棲息地,就在此區,涵蓋了孟加拉與印度等國家。

 

常有人會問,獅子與老虎打鬥,誰會贏?實際上,獅子與老虎的棲息地是不重叠的,兩者在自然界,不會相遇,沒有機會相互拼搏。

 

獅子生活在黃土莽原,他的土黃色外形,是他的“保護色”。獅子的膚色,可以“掩護”他慢慢接近獵物,再突然奔出撲殺。

 

老虎的外形是黑黃相間,是他生活在叢林中的“保護色”,掩護他不被獵物輕易發現。從獅子與老虎的“外形膚色”,可以推想出,他們是生活在什麽樣的棲息環境。

 

大自然很有意思,幾乎所有的動物,都有與他生存環境相搭配的外形與“保護色”。何以如此?原因很簡單。如果一個動物不具備“保護色”,在激烈的生存競爭中,這個動物族群,就很容易在“物競天擇”的過程中,被淘汰出局。

 

獅子與老虎,同屬食物鏈的頂端,其實兩者習性完全不同。獅子是群居動物,老虎是獨行俠。中國話說“一山難容二虎”,是合乎老虎的習性的。一隻老虎,需要有二十平方公里以上的領土,才能提供足夠的獵物,維持他的生存。

 

當老虎的“領土”一再萎縮,獵物的供給來源不斷減少,老虎的存活,自然就面臨威脅。

 

在電視上,看到“獅子的故事”多,“老虎的故事”少,就是因爲獅子成群,生活在低草的開闊莽原,所以容易拍攝影片。老虎生活在森林中,又是獨行俠,所以很難拍攝牠的生活。

 

2.澳洲區

在澳洲,最具有代表性的“原住民”動物,應該是袋鼠。澳洲的袋鼠,大大小小,就有幾十種。有袋動物(marsupial)在澳洲特多。除了袋鼠,還有無尾熊、袋狼、袋貂等。

 

我不太理解,爲什麽澳洲的“有袋動物”,會特別多。對於這個問題,我將會持續關注。

 

鴕鳥與袋鼠的長相水平,得分差不多。所以我原以爲,鴕鳥也是澳洲的土產。這次去動物園,我在澳洲動物區,沒有看到鴕鳥。上網查了查,才注意到,鴕鳥棲息於非洲的沙漠草地與稀樹地區,鴕鳥不是澳洲的原住民。

 

鴕鳥長了一對怪異的翅膀,但是不會飛,卻是“跑得最快的鳥”,時速可以高達 70公里。鴕鳥的脚下功夫很强,如果一脚踢到獅子的柔軟腹部,可以踢死獅子。

 

所以鴕鳥可以算是動物界的“武林高手”,輕功高,跑得快,一出腿,足以致命。

 

一般人認爲鴕鳥膽小,遇到危險,會“把頭埋在沙堆裏”。這個想法,實在是對鴕鳥的大不敬。據研究,鴕鳥會“把頭埋在沙堆裏”,是爲了翻動自己的“鳥蛋”,讓鳥蛋得以平均受熱,順利孵化。

 

鴕鳥“把頭埋在沙堆裏”,其實是體現了爲人父母,照顧下一代的一片苦心。

 

澳洲動物區雖然沒有鴕鳥,但是有另外兩種“大鳥”。一是鶴駝,也稱食火鷄(Cassowary),攻擊性很强,號稱是“世界上最危險的鳥”。

 

另一種大鳥,叫鴯鶓(Emu),長得像鴕鳥的表兄弟,別名澳洲鴕鳥,是澳洲獨有的原住民。

 

鴕鳥是世界上最大的鳥,鴯鶓居次,食火鷄第三。澳洲的國徽上,左邊是隻袋鼠,右邊是隻鴯鶓,由此可知袋鼠與鴯鶓,在澳洲人心目中,份量很高。

 

就我的審美標準而論,我認爲,最漂亮的動物是東北虎,也稱西伯利亞虎(Siberian Tiger),斑紋燦爛,體型碩美,行動敏捷;最可愛的動物是熊貓,憨厚詼諧,一看就是童心未泯。這兩種我所偏愛的動物,都產於中國大陸。

 

澳洲國徽上的“國家招牌級”動物,袋鼠與鴯鶓,就我來看,不論是姿色還是討喜度,得分都是普普通通。

 

3.台灣區與兒童區

一進動物園的大門,右手邊是“台灣區”,左手邊是“兒童區”。

 

台灣區最具有代表性的動物,是台灣雲豹(Formosan Clouded Leopard),但是已經絕種;石虎(Leopard Cat)產於苗栗,南投、台中一帶,瀕臨絕種邊緣;還有台灣黑熊(Formosan Black Bear),胸前有明顯的V字形白色條紋,也是瀕危動物。

 

左手邊的“兒童區”,最可愛的動物就是“狐獴”(Meerkat)。動物園裏的狐獴,給我的感覺,比在電視上看到的要小,身長只如松鼠。狐獴的特色,是會有狐獴充當“斥候兵”,直直站立,前肢下垂胸前,觀察四周是否有危險。如果觀察到危險,斥候兵就會以短促的吱吱聲呼告族群,趕快躲囘洞裏。

 

看到小小的狐獴,全神貫注當斥候,模樣十分可愛,敬業精神,也確實令人感佩。

 

4.難以分辨的動物

有些動物,難以分辨。譬如熱帶雨林區的水獺(Otter)與河狸(Beaver)。

 

我看了電視節目,才知道河狸是嚙齒目動物,就像老鼠一樣,牙齒會不斷成長,所以需要不斷的啃嚙東西。河狸最常啃嚙的,是樹木與樹枝。

 

河狸是“偉大的自然界水壩工程師”,他們咬斷樹木樹枝,來為自己家庭築巢,甚至建築水壩。在動物園,我親眼看到了,河狸自己“蓋的房子”。

 

水獺不是嚙齒動物,牙齒不會不斷生長。但是,水獺會打洞。所以說,兩者雖然乍看形似,行爲卻大大不同。

 

順便一提,曾一度困擾我的,是如何分辨,海豹(Seal)、海獅(Sea Lion)、海狗(Fur Seal)、海象(Walrus),與海牛(Manatee)。尤其前三者,真的很難區分。

 

最近,我去了一趟“野柳海洋公園”,看了表演,才知道海獅可以爬樓梯,從水邊直接“爬行”到幾十公尺高的觀衆席,與觀衆親熱打招呼。而海豹只能在平面上“游移前進”。

 

所以説,海獅有“三維空間”的行動能力,海豹只有“二維空間”的行動能力。“海獅”畢竟是强於“海豹”的。

 

至於“海狗”的特徵,就是“狗毛”多;“海象”的特徵,就是有“象牙”;“海牛”特徵,就是體態如牛。

 

根據以上特徵,就可以分辨出這些動物了。至於記英文名字,不妨多看看相關電視節目,注意聆聽。看多了,聽多了,就記得了。重要的是,要有興趣才行。

 

5.台北動物園的侷限

台北動物園有他的侷限。接近北極圈的動物,如北極熊、雪狐(Snow Fox)、馴鹿(reindear)、麝牛(Muskox)等,動物園就沒有。西藏的氂牛(Yak)、雪豹(Snow Leopard)等,動物園也沒有。這些都是嚴寒地區的動物,台北動物園沒有,可以理解。

 

我比較意外的是,在電視上常看到的,非洲塞倫蓋提(Serengeti)草原,動物大遷徙的標杆性動物,牛羚(Wildebeest)以及非洲野犬(African Wild Dog),在台北動物園看不到,不知是何原因。

 

一進動物園,正對面,是紅鶴鳥(Flemingo)聚居的池塘。池塘後,有一個“教育中心”,其中展列動物標本。這個展列,雖然都是“已故”的動物,但是有兩個優點。

 

第一,動物的實體標本,靠得近,又不動,可以看個清楚。

 

第二,在標本陳列廳,可以看到某些動物園沒有的動物,譬如聖誕老公公的馴鹿,與北極圈的大麝牛等,是可以看到標本的。

 

6.熊貓舘的感想

熊貓是大陸特有的瀕臨絕種動物。全世界各大動物園,無不努力爭取大陸能給予展出熊貓的機會。

 

2008年,大陸展示善意,贈送熊貓給臺北動物園。在當時, 引起喧然大波。民進黨某些立委認爲這是大陸的“統戰陰謀”,反對熊貓入台。

 

媒體報導,有些“愛台人士”宣稱,就算熊貓來到台北動物園,他們也會拒絕觀賞,以示“愛台反中”的堅定決心。他們認爲,“愛台灣,就必須敵視熊貓”,立場絕對不可以動搖。

 

最後,大陸還是決心要“熱臉貼冷屁股”,把一對熊貓送給台北動物園。這一對熊貓,就背負著所謂“大陸統戰工具”的惡名,在木柵定居。

 

我到了熊貓舘,注意到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

 

在熊貓舘的門口,有個塑像,一隻台灣黑熊,高坐上座,神情威武。而一隻熊貓,相對瘦小,匍匐於下,一幅向台灣黑熊俯首稱臣的形象。

 

很明顯,這個塑像的含義,就是“台灣是尊貴高大的”,“大陸是卑賤微小的”,大陸是向台灣屈膝的。

 

熊貓的統戰工作,做得很失敗。自2008年熊貓抵台以來,兩岸關係,每下愈況,現在就算熊貓還在,陸客與陸生,都不來了。

 

大陸的“熊貓外交,需要檢討。大陸送了一對國寶到台灣,但是在熊貓館門口,台灣搞了這樣的塑像,大陸其實是“自取其辱”。

 

我相信,台灣對美國,對日本,甚至立陶宛,都不會,也不敢這樣做的。

 

動物世界,總有生生相剋的現象。有種動物叫蜜獾(Honey Badger),也叫“平頭哥”,連最毒的毒蛇都怕牠。

 

蜜獾無所畏懼,驍勇善戰,在金氏世界紀錄大全中,稱蜜獾為“世界上最無所畏懼的動物”。甚至很多大型動物園,都怕蜜獾惹事,不敢收養蜜獾。

 

如果把大陸比做眼鏡蛇,世界各國都不敢或不願,無端“略其鋒芒”。那麽,台灣就像隻蜜獾,在眼鏡蛇身邊,上跳下竄,左右挑釁,毫無所畏。

 

動物界有種生態行爲,叫做“擬態”(mimicry)。就是動物A,會偽裝為動物B,以嚇阻敵人,或是便於突襲獵物。

 

台灣蜜獾,其實只是隻“擬態”蜜獾。在眼鏡蛇跟前,下跳上竄,做做秀,撈點政治利益,也就罷了。一旦閙過了頭,眼鏡蛇出擊,台灣蜜獾,是立即穿幫,跑都沒有地方跑的。

 

7.結論

我之前多次走訪動物園,都是走馬看花。我所得到的,也是浮皮潦草般的回報。

 

現在,我在充分準備之下,以“做功課”的心情,仔細遊賞動物園,收穫大大不同。

 

我在一周之内,去了兩次動物園,花了約十二個時,仍覺意猶未盡。

 

在近期内,我將再訪動物園。之前看的,主要是哺乳類動物的園區。下次再去,要觀賞的園區,將會是“兩棲爬蟲舘”(Amphibian and Reptile House)與“鳥園”(Bird World)。

 

我期待,再度會有豐富的收穫。

 

作者簡介

薛中鼎,大學讀理科,有比較嚴格的邏輯訓練,後來在政大讀企管碩士,美國讀管理科學博士。

大約有北方遊牧民族的基因,所以換了些不同的工作領域,在美國、北京與台灣都生活多年。雖然“遊牧”四方, 對於中國文學與歷史,尤其是文學與歷史的關聯性,以及歷史變遷的邏輯性,一直有濃厚的興趣。喜歡嘗試著以百年後歷史學家的角度,來分析探討當下的現象與問題。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