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資料採礦協會秘書長謝邦彥博士】繼 BIG DATA、AI、區塊鏈後,世界上又出現了一個新世代的名詞「元宇宙」。臉書在 2021 年 10 月 28 日舉行的 Connect 2021 中,執行長祖克伯藉此場合宣布了臉書公司的新名字「Meta」,未來 Meta 將會以 Metaverse(元宇宙)的概念,將現有的臉書和其他服務品牌囊括其中。自 2021 年起,Meta Platforms(舊稱臉書)、微軟等科技巨頭宣布投入建造元宇宙,燃起全世界對元宇宙的好奇。元宇宙始祖史蒂芬森創造此詞,用來命名他想像的未來網際網路,將變成沉浸式、全立體的虛擬實境,由網友共同享用,並且隨時存在、不曾「下線」。2018年上映的一級玩家(Ready Player One)被認為是詮釋元宇宙(Metaverse)概念的經典電影。在這部電影中,除了能看到充滿未來感的虛擬世界概念,也能看到剛萌芽的元宇宙商機。元宇宙這個名詞的出現,是一個新世界新科技的產生?或只是資本家炒熱市場的一個造夢的新名詞?(圖/AI生成)
元宇宙炒作讓廠商賺到本夢比
元宇宙的出現,讓平台廠商、顯卡廠商、VR/AR 廠商、IOT 設備廠商、遊戲廠商、晶片廠商、通訊廠商等產業鏈有蓬勃發產的機會;而表態將投入或已有實際行動開發元宇宙相關商機的廠商,包括臉書(改為 Meta)、微軟、輝達、華為、騰訊及字節跳動(抖音母公司)等全球知名大廠,可望帶起虛擬實境(VR)及擴增實境(AR)等市場後續商機。台灣的「元宇宙」相關概念股,也在台股紅透半邊天,如沉寂十年的宏達電,因其佈局 VR 裝置的背景,被視為元宇宙概念股,股價終於出頭天,之前短短一個月內,股價漲了 2.1 倍,日日漲停。坊間各種元宇宙投資論壇、培訓課程、研討會等,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元宇宙話題炒作,台灣的供應鏈及廠商,在還沒實現產品獲利前,先賺到了資本市場炒作的本夢比。元宇宙,是否仍在「夢中的閣樓」,還沒到「落地」的階段?
圖一、過去一年元宇宙搜尋趨勢
忽略了現實人性短期無法落地
從 Google Trend 分析過去一年對於元宇宙的搜尋,發現在 2021 年 10 月到達高峰(臉書宣布「Meta」),之後搜尋量就一路下滑,元宇宙熱潮,逐漸衰退中(見圖一),這結果顯示出元宇宙與民眾實際生活仍有一段距離。目前生活要發生元宇宙恐怕還談得太早,主要是因為元宇宙三個構成要素: (1)長時間登入網路世界 (2)用戶產生的內容(3)如現實般的互動關係,容易在生活中會有違反現實人性的問題產生:
一、科技面無法支持:
戴VR頭盔15分鐘會頭暈,無法享受持續進入虛擬境界,而用手機做成AR互動,或是利用投影顯像,則無法達到享受像一級玩家的場景中長期登入的虛擬場景完全沉浸式體驗。
二、生活面無法適應:
沒有做好實體與虛擬場景的切換,心理適應(我是誰),造成心理錯亂。
三、道德法律無法約束:
元宇宙的到來意味著以往的一些標准不適用於新技術環境,元宇宙性騷擾事件層出不窮。在道德法律層面(犯罪詐騙、出軌)等方面無法約束。
短期,元宇宙世界,只能在小眾小規模實驗階段,若要成為生活必需(如 FB、Line)結合生活普及化,仍需要很長時間。
資本所大炒的元宇宙世界真的能為我們帶來美好的未來嗎?科技所創造的虛擬世界是我們需要的嗎?未來隨著科技發展,元宇宙的架構或許更臻成熟,但是「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如果元宇宙創造出的是一個違反現實人性的世界(身體、心理、道德、法律),這個世界能否能被大眾所接受,這個大家所認為的新未來或許會成為如海市蜃樓般的造夢噱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