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門疼痛,大便又有血,是得了大腸癌嗎?專家說:血便問題多,可能與痔瘡、肛門瘻管、大腸癌等消化道疾患有關,提醒若有肛門疼痛、血便等問題,應尋求專科醫師進一步檢查、診斷及治療。
豐榮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鄭智勇指出,當肛門出現血便時,最常與痔瘡、肛門瘻管、大腸癌三疾病有關,但,這三種疾病的的血便狀況完全不一樣,民眾可以試著自行做簡易判別。
[accordion class="blog-content"]
[accordion-item title="本文目錄 (痔瘡、肛門瘻管、大腸癌的差異)"]
- 專科醫師傳授,從血便型態看疾病
- 血便問題多,就診後的基礎檢測有這些
- 秒懂痔瘡、肛門瘻管、大腸癌三疾患的差異
- 痔瘡:久坐懶得動使肛門壓力過大
- 肛門瘻管:細菌感染造成肛門膿瘍
- 大腸癌:蟬聯 14 年十大癌症發生率之首
[/accordion-item]
[/accordion]
專科醫師傳授,從血便型態看疾病
- 痔瘡:血便通常是鮮紅色,鮮血沾附在糞便的表面,嚴重出血是一滴一滴的與大便分離,甚至噴濺至馬桶或在衛生紙上留下一大片血跡。
- 大腸癌:血便通常是暗紅色,氧化過的血與糞便是混合在一起,有些糞便的表面粘附透明的黏液,出血量不大且沒有持續現象。
- 肛門瘻管:較少出血,若有也是一些少許血絲,通常伴有黃色的分泌物。
鄭智勇醫師提醒,雖然鮮紅色血便較容易是痔瘡,但也不是絕對非癌症。「因為低位直腸癌,腫瘤長在直腸末端,也可能在排便時滲出鮮紅色的血,因此,有血便問題就應該立即就醫檢查。」
血便問題多,就診後的基礎檢測有這些
如果因為血便問題就醫,會進行哪些檢查來確認疾病呢?鄭智勇醫師表示,會先用指診檢查,再用肛門鏡檢查肛門和直腸,是否有痔瘡情形,若僅為痔瘡問題導致,可予以門診治療。
若經過療程仍然有血便的問題,則會建議進行大腸鏡檢查,以確認是否有其他的疾病。如果血便呈現暗紅色並有大腸癌症狀,則直接建議做大腸鏡檢;此外,也會進行抽血做血色素檢查,以釐清是否為右側大腸癌引發的貧血。
秒懂痔瘡、肛門瘻管、大腸癌三疾患的差異
如何分辨血便是痔瘡、肛門瘻管,抑或是大腸癌?鄭智勇醫師特別就症狀、危險因子,以及診斷、治療方法進行深入解析,讓我們更了解這三病症的差異,未來再出現血便也不慌張。
痔瘡:久坐懶得動使肛門壓力過大
鄭智勇醫師表示,痔瘡是肛門血管擴張引起的病變,成因為肛門壓力過大,導致血液循環不良而形成。女性得痔瘡的比率約是男性 2 倍,主要原因是懷孕生產時壓迫肛門血液循環所致,此外,長期便秘也易造成痔瘡。
症狀分辨
- 排便時出現鮮紅色的血。
- 肛門處有紅腫異物感,碰觸會疼痛或持續性發痛,有搔癢灼熱感。
- 可能有塊狀物從肛門脫出。
危險因子
- 久坐不動
- 缺乏運動
- 水分攝取少
- 經常便秘或腹瀉
- 懷孕
- 體重過重
- 家族史者
- 好吃辛辣、含咖啡因的食物和麻辣鍋
- 肛門直腸血液循環不佳者
檢查診斷
- 指診
- 肛門鏡
治療方法
- 保守療法:第一級的內痔適用。使用輕瀉劑、高纖維食物、晨起喝杯冷開水等,促進腸蠕動,預防便祕;或局部用藥、溫水坐浴。
- 橡皮圈痔結紮術:第二、三級中度內痔。為目前效果好且常用的治療方式之一,門診即可當天處置,不影響上班。
- 電刀切除術:第一、二級中度內痔及輕度外痔。簡單、迅速、方便、效果好,門診即可當天處置,不影響上班,但需局部麻醉。
- 手術治療:適用於第三、四級的內痔,以及中度、重度外痔。
- 痔瘡血栓切除術:多針對急性發作的痔瘡患者,有立即的效果。
- 注射治療:注射化學藥劑讓痔瘡纖維化並萎縮,對輕微的內痔,尤其是出血者簡單有效。
肛門瘻管:細菌感染造成肛門膿瘍
鄭智勇醫師指出,「肛門瘻管」是指肛門內側通到肛門周圍形成了一個隧道,肛門瘻管形成之前通常會發生肛門膿瘍,主因是細菌感染肛門齒狀線附近之腺體。膿瘍形成之後,有的會自動破裂出膿,有的則須切開引流。
症狀分辨
- 肛門周圍可見紅、腫、熱、痛
- 肛門周圍出膿性瘡口
- 可能伴隨有發燒、倦怠、顫慄
- 造成肛門疼痛,坐立難安、排便疼痛
- 有肉芽組織增生及分泌物流出,內褲常有黃色分泌物。
危險因子
- 男性發生率較高
- 久坐
- 便祕
- 熬夜
- 抽煙
- 高血糖
- 其他慢性病,如結核菌感染、科隆氏疾病、潰瘍性大腸炎、骨盆腔膿瘍、直腸或肛門癌、慢性肛門潰瘍、過去曾接受過肛門及會陰部之手術或外傷等
檢查診斷
- 指診
- 肛門鏡
- 病理組織切片
治療方法
- 外科切除為主,包括瘻管切開術、瘻管切除術,就是正確找到肛門瘻管的外口、路徑、內口和發炎組織予以切除。
- 手術方法會依照瘻管的複雜程度而有所不同,單純型可用瘻管切開術,即可達到很好的治療效果;複雜型瘻管則必須考慮使用括約肌保留手術;也可使用雷射消融手術。
大腸癌:蟬聯 14 年十大癌症發生率之首
根據國健署公布 108 年國人十大癌症發生率,大腸癌蟬聯 14 年冠軍。鄭智勇醫師說,初期腸癌沒有明顯症狀,但等到排便習慣改變、體重減輕時,往往已是晚期。建議透過定期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5 年存活率最高可達 9 成。
症狀分辨
- 持續排便習慣改變超過兩以上,如間歇性便秘或腹瀉,糞便細如鉛筆等 ,應及早就醫檢查
- 血便、黏液便
- 經常腹脹便秘
- 裡急後重,感覺排便排不乾淨
- 不規則腹痛或絞痛
- 不明原因體重快速減輕
- 不明原因貧血
危險因子
- 遺傳基因:大腸直腸癌的致病因子中,除了環境因素外,大腸直腸癌癌約有 20 % 與遺傳基因有關。
- 家族史:若家族中有多位近親為大腸直腸癌患者,其罹患大腸癌的機率也會較一般人來得高,建議 40〜50 歲即定期接受大腸鏡篩檢。
- 潰瘍性結腸炎和炎性腸道疾病
- 有瘜肉病史:每 2~3 年定期大腸鏡檢查,及早切除息肉。
- 缺乏運動:每週運動小於 3 次且每次運動小於 30 分鐘。
- 不良飲食:愛吃紅肉、加工食品、油炸燒烤食物。
- 不良嗜好:有抽菸、喝酒的習慣。
- 年齡增長:大腸癌好發於 50 歲以上的族群。
檢查診斷
- 糞便潛血檢查
- 肛門指診
- 大腸鏡檢查
- 雙重對比鋇劑灌腸攝影
- 腹部超音波
- 核磁共振造影
- 癌胚抗原和血色素檢查
- 病理切片檢查
治療方法
- 外科手術為優先,視情況可以採取同時或分階段手術
- 術後輔助性治療,如化學治療、放射治療
- 標靶藥物治療
鄭智勇醫師呼籲,如果時常有血便時,建議積極就醫治療,同時請專科醫師鑑別診斷,是否與大腸息肉或癌症有關,千萬不可輕忽。平時也應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均衡飲食、少坐多動、控制體重、拒絕菸酒檳榔,並養成定期篩檢好習慣,才能確保健康無慮。
文 / 黃慧玫、圖 / 何宜庭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