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網路發達,醫療資訊取得愈發便利,出現越來越多僅靠相關症狀就為自己斷診的「網絡自主求醫者」,然而這種行為極為容易耽誤治療,甚至令病症在不正確地治療下日漸加劇。日前禾馨民權健康管理診所院長林相宏就發文分享,一名30歲正妹自認罹患胃食道逆流,但治療了半年都沒好,二度就醫後才發現認知錯誤,女患者所得的根本是是相反的疾病,因治療方針與胃食道逆流的治療方完全相反,從而導致女患者積極治療都不會好。對此,醫師提醒,身體不適就醫時千萬不可自我診斷,應如實告知相關症狀,才能獲得最有效的治療。
▲30歲正妹自認胃食道逆流,吃藥半年都沒好,醫師經檢查發現,是完全相反的疾病。(示意圖/Canva)
胰臟醫師林相宏在臉書粉專「胰臟醫師 林相宏」發文指出,其實自己並不太喜歡病患來看診時自下診斷,並分享了自己就醫過程中的真人真事,他透露先前曾收治一名30歲的女患者,對方進入診間劈頭就說自己得了「胃食道逆流」,且還求診半年都沒好、 「我咖啡、甜食什麼都戒了,還是沒用,而且我還去照了胃鏡,醫生也說我是『胃食道逆流』,推估是生活壓力導致的,不過她服藥半年卻遲未好轉,才決定再度就醫。
林相宏詳細問診後,女患者表示「我每天吐!吃了東西更嚴重,吃硬的或比較乾的食物會吞不太下去,甚至可能吐得更厲害。躺下以後,食物和水就會衝上來,嗆到喉嚨咳嗽,但吐一吐以後就好多了!不過因為此狀況,半年下來已經瘦了5公斤。」林相宏聽完心想「以上症狀跟典型逆流不太一樣啊!」
林相宏進一步問診發現女患者不菸不酒,也不太可能是食道癌的徵兆,經過討論後,他決定替女患者再重做一次胃鏡,結果就發現,這根本不是胃食道逆流,因為病患的食道裡滯留不少液體,且食道口非常緊,甚至要花點力氣胃鏡才進得了胃部,因而懷疑病人罹患的是一種與胃食道逆流「相反」的疾病,稱為「食道弛緩不能症(Achalasia)」。
▲醫師提醒看診時切勿自我診斷,只需描述自己不適症狀,以免誤診。(示意圖/Canva)
林相宏進一步解釋,食道弛緩不能症其實就是食道口過緊、無法放鬆,導致食物過不去,而胃食道逆流則是賁門過鬆,食物從胃逆流上來。後來安排女患者做了食道鋇劑攝影與壓力檢測後,也確定了這個診斷,而這個疾病治療方式跟胃食道逆流可說是「天差地遠」,因此女患者才遲遲未能痊癒。
醫師形容將罹患食道弛緩不能症形容成「鸕鶿捕魚法」,脖子被綁住繩子 是要怎麼吞,且從發病到正確診斷平均都要花上2年的時間,因為都被當胃食道逆流處理。後來他也安排女患者進行內視鏡食道肌肉的放鬆術,以緩解女患者的症狀。
林相宏也藉此提醒民眾,看診時應確實告訴醫師不舒服的「症狀描述」,詳細地把身體變化與感受說清楚,而不是劈頭就自我診斷,因為這樣很有可能會誤導醫師的診斷,甚至會因此而無法得到正確的治療,從而耽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