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 2019 年研究顯示,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中,乳癌仍是第一名,另外,子宮體也佔了五分之一,主要為子宮內膜癌。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賴瓊慧表示,雖然子宮內膜癌發生率在婦科癌症中為第一名,不過死亡率部分並沒有排在前十名,因為子宮內膜癌能夠及早發現。
子宮內膜癌 9 成患者出現「異常出血」
賴瓊慧醫師表示,子宮內膜癌是惡性子宮瘤最常見的類型,此外,子宮惡性肉瘤也是惡性子宮腫瘤。子宮內膜癌是歐美婦女最常見的婦科骨盆腔惡性腫瘤,其發生率高於子宮頸癌及卵巢癌,而在台灣,子宮內膜癌自 2011 年起已經成為科癌症發生率的第―名,而子宮內膜癌的風險因子有:
- 肥胖
- 長期沒有排卵 (缺乏黃體素) 的月經
- 糖尿病
- 高血壓
- 太晚停經
- 子宮內膜癌或大腸癌家族史
- 乳癌病人服用 Tamoxifen
此外,子宮內膜癌患者有 9 成會出現異常出血,因此賴瓊慧醫師提醒,若有異常出血,應趕快去就醫檢查,若發現有病變會進行子宮鏡、內膜切片檢查,必要時也會進行子宮分段搔刮術。
肥胖者常處於慢性發炎狀態 易增加癌細胞增長
賴瓊慧醫師指出,類內膜型腺癌是最常見的的子宮內膜癌組織型態,而惡性度高的亮細胞癌、漿液細胞癌、腺肉癌則佔不到 2 成,內膜型腺癌和體重及體脂肪有關,「脂肪會轉化出更多雌激素,高濃度雌激素會刺激子宮內膜生長,若過度生長則會容易產生類內膜型腺癌。」
此外,肥胖會刺激身體產生島素抗性,容易激發癌細胞生長,賴瓊慧醫師進一步解釋,肥胖的人經常處於慢性發炎狀態,導致「免疫反應減弱」及「氧化壓力增加」,這些情況都會降低免疫系統殺死癌細胞的能力,增加癌細胞的生長。
多囊性卵巢、林奇症候症 子宮內膜癌的致癌機轉
子宮內膜癌的致癌機轉為排卵功能障礙以及遺傳因素,賴瓊慧醫師表示,像是多囊性卵巢就是經常不排卵,子宮內膜往往沒有完整剝離,所以一些舊細胞一直留下來、累積突變造成內膜增生,接著進一步變成癌症。
此外,像是遺傳性疾病林奇症候症,錯配修復基因突變的人容易罹惠大腸癌、子宮內膜癌和卵巢癌,若本身有子宮內膜癌加上本身又有大腸癌或子宮內膜癌、大腸癌家族史,就應該去驗是不是有生殖系的錯配修復基因突變。若有突變的個案自己也要仔細定期檢查其他好發部位,其家人也建議去檢驗是否也是有這項基因突變。
而子宮內膜癌的治療,最重要為手術,接著再看病理狀況決定是否進行化學治療、放射治療等輔佐治療,賴瓊慧醫師指出,放射治療主要針對骨盆腔以及淋巴腺加強,此外,還有黃體素或抗雌激素療法以及標靶及免疫治療。
發生率逐漸增加!子宮內膜癌第一期五年存活率 97%
近年來飲食生活型態改變、高齡化婦女人口增加等因素,使得子宮內膜癌有逐漸增加的趨勢,賴瓊慧醫師表示,子宮內膜癌現在雖然還沒有有效的篩檢的方式,不過九成有異常的出血。
因此,無論是青少年、更年期的亂經或停經後出血都要提高警覺、就醫檢查,而子宮內膜癌第一期五年存活率是 97%、第二期 85%、第三期 75%、第四期則為 20-25%,即使確診,只要與醫生配合,就能爭取最高的治癒機會。
文/李祉函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