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仁勳 00919 博愛座

疫情下跨國共製 臺灣與印尼舞蹈激盪火花

民生@報/ 2022.04.07 13:14

【文/陳小凌】跨國共製節目《AriAri》《Ita》4月8日至4月10日在國家兩廳院實驗劇場登場。太魯閣族編舞家瓦旦.督喜將與印尼編舞家艾可.蘇布利陽托(Eko Supriyanto)交換彼此舞團舞者,以雙舞作交流文化底蘊,拆解不同的身體語彙與質地,詮釋當代社會中,人與人間情感交流的多種樣貌。

 

臺灣TAI身體劇場與印尼艾可舞團《AriAri》《Ita》舞者與編舞家合照。兩廳院提供。

 

TAI身體劇場藝術總監瓦旦.督喜與知名國際舞壇的印尼編舞家艾可.蘇布利陽托,2017年在國家兩廳院的引薦下,展開臺印共製的合作契機。2019年雙方曾造訪彼此位於印尼梭羅、臺灣花蓮的工作室,2020年更於印尼梭羅展開第一階段排練,不料遇上疫情爆發,演出被迫延後,因此分隔兩地的團隊尋找了更多遠距交流的可能性,並努力克服視訊鏡頭下的隔閡挑戰,以全新的形式交流不同文化的身體語彙及生命經驗,也因此造就《AriAri》《Ita》被賦予更不同面貌的作品意義。

                                                          

《AriAri》編舞家艾可.蘇布利陽托從小有著爪哇傳統宮廷舞蹈及印尼班卡席拉武術深厚訓練,並曾擔任瑪丹娜2001沉淪世界巡迴演唱會的舞者,同時也在茱莉.泰莫執導的百老滙音樂劇《獅子王》中擔任舞蹈顧問,更在2018年於雅加達亞運會的開閉幕式演出節目中擔任編舞家,備受歐洲及國際舞壇矚目。

 

《Ita》編舞家瓦旦.督喜於2012年創辦TAI身體劇場,是前原舞者團長,參與多次重要臺灣原住民傳統文化之田野調查,以及多次國內外重要演出製作,相當活躍於當代臺灣原住民表演藝術界,近年更以《尋,山裡的祖居所》及《月球上的織流》作品,連續兩屆獲得Pulima表演藝術首獎。

 

兩位編舞家皆踩著傳統文化底蘊出發,置身於當代脈絡,有著凝聚力的身體,極簡的動作、富韻律感的節奏,以及無以言喻的儀式性及強烈的精神性,充分展現當代的生命力。

 

《AriAri》以爪哇神話AriAri作為創作脈絡,找尋「雙胞胎」之間獨有的經驗與感知,探索關係中最綿密的羈絆與關照。兩廳院提供。

 

在爪哇語中,AriAri是胎盤的意思,而爪哇文化更將胎盤視為胎兒與母親之間最親密的聯繫,象徵一輩子的連結。這次,艾可.蘇布利陽托與臺灣TAI身體劇場的兩位舞者合作,以爪哇神話AriAri作為創作脈絡,帶出陪伴者相聚的隱喻,並藉由臺灣舞者的眼光,找尋「雙胞胎」之間獨有的經驗與感知,探索關係中最綿密的羈絆與關照。艾可表示:「我們設計了一種超越傳統論述的舞蹈語彙,讓AriAri與人類親密關係的基本情感產生共鳴,不論是相聚時候或是分處兩地,也不論是彼此扶持或競爭,我希望大家都能感受到,雖然人生旅途中難免遭遇不和諧的挑戰,但是AriAri總是讓我們彼此連在一起,也跟我們共有的自然根源、母親和精神產生連結。」

 

《Ita》演出片段呈現。兩廳院提供。

 

《Ita》是太魯閣族語中,代表「我們」的意思,意指包含所有的人。編舞家瓦旦將與印尼及臺灣舞者合作,以印尼「噹嘟樂」(Dangdut)為創作靈感,將移工們在不穩定的處境下,藉由音樂尋求身體安定感的共振狀態,置放於舞者之間。從各自身體文化與生命經驗出發,透過音樂的催化與療癒過程,探索舞者間所產生的情感連結,進而創造出屬於「我們」的身體情境。瓦旦分享:「《Ita》並非把每位舞者都變得一樣,或是多麽熟悉,反而是呈現一種零散、紛雜的多元狀態,讓每位舞者在保有『自己』的同時,卻又因分享、靠近而渴望安定下來,進而在相聚的當下,成為『我們』。」

 

兩支舞作從自我與無形陪伴者的精神連結,跨度與他者間的情感共振,從相異的文化中觀看、創造與詮釋,回應人與人之間最珍貴的情感觸碰。同時,也是呼應著疫情社會下,不論是與自己相處亦或是和他人之間,若近若離般地微妙距離。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