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小凌】結合布袋戲、京劇、武術、官將首身段及北管音樂等多元臺灣傳統元素,演員和動畫、數位科技與傳統藝術碰撞,劇中將航運塞港、烏俄戰争、30年不變的電話入戲,紙風車劇團創團30周年製作《哪吒鬧龍宮》大玩諧音、時事梗,和生活習習相關的事件,讓現場人員會心一笑。25日至27日臺灣戲曲中心登場,將帶領孩子在奇幻的劇場世界裡接觸傳統戲曲。
紙風車劇團創辦人也是此劇總編導李永豐。陳小凌攝影。
紙風車劇團創辦人也是此劇總編導李永豐說:「我必須承認30年前做的東西如今已過氣與過時,觀眾經過30年後從文字思考到圖像思考,再變成數位思考,如何讓《哪吒》整體創新更能touch到人心?劇場要創新突破自我框架才能開創未來;透過人類共同的生活化情節,同理心的動機,使我們的兒童更容易接受及親近我們的傳統表演藝術。」
面對近期世界與社會的紛擾,李永豐也有感而發:「神仙也會有個性和缺點,花臉和布袋戲偶也會有情緒,何況是人類;所以我們面對紛争,不管是家庭相處、公司治理、國家甚至世界,唯有同理心與愛才能夠解決困境!這也正是紙風車堅持的初心。」
跳脫傳統布袋戲偶台,《哪吒鬧龍宮》由三層高低不同的幕組成,演員可在三道幕之間,前後左右自由穿梭。負責這次舞台設計—山峸製作設計公司袁浩程、吳亮萱,燈光設計由劇團長期合作夥伴鐘崇仁擔綱,以潑墨山水為發想,特別降低布景的彩度,大量運用燈光色彩與3D動畫渲染出每一場景變換與人物情緒,形成超現代感的舞台氛圍。
《哪吒鬧龍宮》有布袋戲。紙風車劇團提供。
動畫設計由「世界柔軟數位影像文化」的馬毓廷與劇團常合作的古家寧共同攜手打造,以3D電玩風格塑造龍王家族每個角色,運用動畫科技,由正面、背面遠近交錯投影,創造龍宮的神話情境的立體層次,配合劇情推進,讓場景在一秒之間切換山林海景,營造地動山搖的震撼,讓傳統戲曲突破限制,打開新的想像。
劇中亮點之一為真人與布袋戲交錯演出,為了呈現布袋戲精彩之處,特別邀請師承布袋戲大師李天祿、陳錫煌的「山宛然劇團」黃武山團長擔任布袋戲指導,教授每一位演員學習布袋戲操控,苦練三個月,演員人人都會操控布袋戲偶。
布袋戲偶由「楊家班藝術工作室」楊竣凱負責製作,戲偶小道具由林嘉燕設計製作,共製作60多隻戲偶。大、小布袋戲偶約為真人縮小5倍,身上服裝及手上兵器也比擬真人縮小,在舞台上對比明顯,連近看也非常精緻。
演出的武術指導由獲無數武術冠軍的彭偉群擔任,他精心設計本劇武打動作,並結合京劇、武術、官將首身段等,以呈現如武俠片般剌激的畫面。又因武打片段過多,製作團隊特別商請「唐美雲歌仔戲團」團員加入擔綱雙主角,為演出多上一層保障。
《哪吒鬧龍宮》劇照。紙風車劇團提供。
服裝設計由參與過1990《哪吒鬧海》歐洲巡演的劇場服裝設計蔡毓芬擔綱,參考唐裝、考慮演員武打動作及舞台畫面色調,讓人物及畫面更鮮明,蔡毓芬表示:「1990年哪吒鬧海是我劇場的青春記憶,能在32年後再次參與是一種幸福。」。
《哪吒》演出含有多樣化的音樂組合,有臺灣知名音樂家馬水龍〈梆笛協奏曲〉、西洋古典音樂、電影、電視配樂、電玩配樂、北管音樂等,並與「臺北木偶劇團」合作,由林永志團長帶領文武場樂師們現場演出,隨著每一刻變換的樂音,使得觀眾更加「聲」歷其境。
2020年便開始著手製作的《哪吒鬧龍宮》,第一波實驗成果因一場大火付之一炬;第二波實驗成果又因疫情而延宕,歷經許多考驗,終於在今年呈現至觀眾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