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常常耳聞或遇到身邊有強迫症症狀的朋友,但一般人對強迫症的了解有多少呢?現代人為什麼會罹患強迫症呢?
一名30多歲的女性上班族個性追求完美,老是擔心私人訊息會夾雜在紙片、公文中洩露,習慣性將丟到垃圾桶的紙片或交出去的公文再取回檢查,明知這樣不行,她仍無法克制重複行為,造成工作時常延誤;甚至回到家裡,垃圾已打包丟到清潔車,她還追車要拿回來檢視,最後經醫師診斷為強迫症。
強迫症的症狀可分為:強迫性思考和強迫性行為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唐守志表示,強迫症約有1/4是在兒童及青少年階段發作,男生在10歲前發病機率較女生高,但成年後比例相當,35歲後很少發生。
強迫症原因不明,可能與遺傳體質、大腦神經迴路、心理與社會環境因素有關,通常是慢慢發生,外顯症狀主要可分為強迫性思考和強迫性行為。據統計,產生強迫想法及行為到就醫治療,平均大約需7、8年時間。
強迫思考(Obsession),是一種無法控制的「侵入性想法」。唐守志解釋,患者自身也不想要,為了轉移這種想法,出現了強迫行為(Compulsion)。由於強迫症的重複行為是無意義的白耗工,因此會受苦。
如何區分是正常行為,還是強迫症?
強迫行為如同個性謹慎的人,出門都要數次檢查電器、瓦斯有無關閉,也有些人擺放物品一定要成雙成對;而除了明顯的重複動作,心理活動如數數、默念、策畫完整過程等也算是。唐守志說明,最大的差別就在於正常行為是「因為喜歡而去做」,相比之下,強迫行為則是「自身並不想做」卻停不下來,因而受苦,形成惡性循環。
醫學上對於強迫症的客觀條件定義為:「如果強迫行為在一天裡占據大於1小時以上,影響日常生活、人際關係,並排除其他心理疾病,可診斷為強迫症。」
強迫症4大類型,需客製化治療
強迫症大致有4種類型,因人而異:
1. 清潔類:怕感染弄髒,會不斷洗手或不敢上公廁,曾有青少年因不敢上學校廁所而休學。
2. 整齊控:要求東西按順序、成對擺放。
3. 禁忌想法:不斷出現暴力或傷害影像,會突然大叫大罵。
4. 憂慮傷害:總是擔心災害會發生,例如不斷檢查瓦斯開關。
哪些人是強迫症高風險群?
唐守志指出,通常是內顯性格的人,較容易難過、焦慮、孤單、負面思考;其次,神經迴路從皮質到紋狀體再連結到視丘的過程受到影響,導致訊息傳遞異常,也可能生病;此外也有研究發現,若直系血親有強迫症,得到的機率較高。根據研究,長期追蹤病人大約3、40年時間,未治療的人,隨著生命歷程變化,2成會改善症狀,仍有8成不會好轉,而接受藥物結合心理治療的人,約有3~6成的療效。
唐守志表示,精神疾病需依照個案狀況進行客製化治療,目前藥物以抗憂鬱劑為主,劑量會比治療憂鬱或焦慮症強,治療時間也較長,病人需耐心配合,至少3個月,才能判別藥物劑量是否有幫助。而心理治療則採認知行為及精神動力取向治療,在研究上都有不錯療效。目前也有大腦深度刺激的新療法,仍在研究探討中,希望未來能提供治療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