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王凡看西潮》“Respect”═艾瑞莎・弗蘭克林音樂魂的歸處

優傳媒/ 2022.03.07 07:43

美國「靈魂歌后」艾瑞莎・弗蘭克林 。(取自網路)

 

作者/王 凡(資深媒體人)

 

描述美國「靈魂歌后」艾瑞莎・弗蘭克林(Aretha Franklin)前三十年人生的傳記影片《靈魂心聲》(Respect)在經歷種種因素的延遲,接著遇上新冠肺炎攪局後,終於在二〇二一年八月上映。

 

得獎無數的黑人歌手演員珍妮佛・哈德遜(Jennifer Hudson)飾演成年後的艾瑞莎・弗蘭克林,她演技精湛、歌藝不凡,將弗蘭克林的角色詮釋得可圈可點,贏得影評高度的肯定。喜歡爵士樂、節奏藍調(R&B)、靈魂樂的觀眾,也可以從這部電影得到充分的滿足。可惜導演麗莎・湯米(Liesl Tommy)或許因初執導演筒,處理手法純熟度稍嫌不足,冗長的劇情顯得平鋪直述。不過大致說來,這部電影所獲得的迴響是很正面的。

   

在美國,艾瑞莎・弗蘭克林是個家喻戶曉的名字,作為一位歌手、歌詞創作人、鋼琴家,她在靈魂樂上的地位與成就,夠得上登峰造極。電影中描述弗蘭克林童年以來內在世界裡的追求,如對性愛的迷戀、想要成名的慾望、逃離牧師父親的掌控、抗拒家暴的決心,使得弗蘭克林在音樂藝術上的努力顯得格外充滿鬥志與創作激情。哈德遜的演技與歌藝,呈現了一個活生生的艾瑞莎・弗蘭克林,整部電影可觀之處在此。電影英文原名「尊重」,是歌名,也是弗蘭克林投身黑人民權運動與女權運動的吶喊。

 

弗蘭克林的成長過程充滿混亂與悲劇,六歲時父母分居,十歲喪母,母親過世時才三十三歲。十二歲被性侵,十三歲時懷孕生子,十五歲又生下一個兒子。十九歲嫁給他的經紀人,這個男人會對她施暴,後來離婚。再嫁後,又以離婚告終。她從小就表現出高度音樂才華與天籟般歌喉,影響她最大的,是她的父親C.L 弗蘭克林(Clarence LaVaughn Franklin)牧師。

 

C.L 弗蘭克林是一位宣教奇才,十七歲就開始巡迴各地講道,後來在密西根州底特律的新伯特利浸信會教會(New Bethel Baptist Church)擔任牧師,在此服事上帝三十三年。他能說善唱,是一位知名、才華橫溢的福音歌手,當時被稱為「擁有百萬美元金嗓的男人」。那時經常到新伯特利教會去聚會、獻唱的福音歌手包括瑪哈利亞・傑克遜(Mahalia Jackson)、克拉拉・沃爾德(Clara Ward)、詹姆斯・克利夫蘭(James Cleveland)、山姆・庫克(Sam Cooke)等人,都是名譟一時的超級巨星。在一九五〇、六〇年代,C.L弗蘭克林牧師名號響亮,適逢黑人民權運動風雲狂捲,他熱衷參與,出錢出力,號召群眾,與馬丁・路德・金恩博士情同莫逆,金恩也與弗蘭克林一家來往密切。弗蘭克林在那樣的生長環境中,歌唱才藝日有精進,並成為小小民權鬥士。

 

眾所周知,金恩的曠世演說「我有個夢」,是一九六三年八月二十八日的華府大遊行中,在華府林肯紀念堂前,向二十五萬參與遊行的民眾發表的。其實早兩個月前,六月之時,在底特律一場由C.L所組織、推動的超過十萬人[1]的「走向自由」遊行中,金恩就做了同題演講,只是當時內容還沒有臻於完美。C.L在金恩所領導的黑人民權運動裡,是不可或缺的領袖人物,他的活躍在黑人教會領袖中也招來猜忌,堅定支持他的,是金恩。五十年後,二〇一三年六月,艾瑞莎追憶此事時向媒體表示,底特律的那場遊行是他父親的異象,他就是要那樣做。那場遊行為後來的華府大遊行鋪設了道路,成就金恩那震古鑠今的演講。

 

艾瑞莎對於自己的父親是十分推崇、引以為傲的,這與電影中對於父女淡淡甚至冰冷的情感描述有相當的出入,影片中將C.L描述得缺乏人味。一九七九年六月,C.L在底特律家中被一名闖入打劫的歹徒射中兩槍,自此昏迷五年,一九八二年底,艾瑞莎搬回底特律,協助照顧父親,直到一九八四年七月父親去世。所以他們父女情深,應不在話下。

 

艾瑞莎・弗蘭克林生於一九四二年三月二十五日。在一九四〇、五〇年代的美國社會裡,耶穌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到了六〇年代,耶穌成為人們伸手可及的朋友。那時年輕的一代早就厭煩了在父母親的教會裡,敬拜一個嚴厲無比的上帝,教會中的價值、儀規、老套的講道,讓年輕人覺得格格不入,一成不變的敬拜歌曲更讓他們感到乏味。青年人大量逃離教會,逃離的是那時代的教會文化,而不是遠離上帝。四〇、五〇年代的耶穌對於上一代來說,很安全,他就像是個中產階級的人,在教會中即之也溫。但進入反文化(counter-culture)的六〇年代,年輕人不要這樣的耶穌,他們要打破一切成規、價值觀、標準,他們要一個長髮蓄鬚、走在街頭上的耶穌,一個在球場上打球、在拳擊場打拳、在台上拿著吉他搖擺歌唱的耶穌。弗蘭克林生對了時代,在反文化運動與黑人民權運動如火如荼之際,她的〈尊重〉一曲,喚醒人們的自我認知,成為時代之聲,及黑人種族的頌歌。

   

在艾瑞莎成長歷程中,黑人的福音歌曲只在城鎮裡的黑人區唱片行販售,也只能在黑人電台收聽得到。一般的基督教書店裡販售黑人福音歌曲一向心不甘情不願,一方面驕傲的白人對於黑人傳的福音訊息心存疑慮,二方面黑人福音歌曲就算獨樹一格,市場需求也很有限。黑人歌手自己也發現一個令人挫折的詭異情況,如果他們的福音歌曲討白人喜歡,那麼,在舞台上,他們會失去黑人觀眾。而如果黑人福音歌手在舞台上深受非裔種族同胞的歡迎,那麼,他們在白人市場的唱片銷售量就淒慘得很。

 

弗蘭克林雖然進入歌壇早,但初期在音樂圈經歷很長一段時間的磕磕碰碰,終於在六〇年代末期一舉成名,而後以「靈魂歌后」(Queen of Soul)的美稱,打破種族魔咒。

 

靈魂樂來自黑人音樂藝術家,先驅人物是 雷・查爾斯(Ray Charles)和詹姆斯・布朗(James Brown,有靈魂樂教父之稱) ,後來再加上山姆・庫克(Sam Cooke)。

有著深厚的福音歌曲底蘊,尤其父親是浸信會五旬節派教會牧師的山姆・庫克,從小浸淫於黑人教會強烈感情宣洩的福音音樂之中,九歲就具有專業歌唱水準,十三歲開始,在一些福音歌曲小團體中演唱。他後來走入原本就富含福音情感的節奏藍調的流行音樂方向,在同一節音樂中唱出多重音符的花腔(melisma)唱法,使他在流行音樂界獲得閃亮的成績。他的成就令小小年紀的弗蘭克林欽慕。在庫克的激勵下,弗蘭克林也開始將在教會中習得的聲樂技巧,以及她獨具爆發力、高亢、充滿熱情的嗓音,加上精巧的鋼琴彈奏功力,融入世俗流行音樂中。她渴望走入流行音樂,渴盼成功,也渴盼財富。

 

從一九六一年到六六年,弗蘭克林在哥倫比亞唱片公司連出了九張以流行音樂為主的唱片,市場反應平平,最好的成績不過是打進流行歌曲排行榜前四十名。一九六七年她轉到大西洋唱片公司,與製作人傑瑞・威克斯勒(Jerry Wexler)搭配得順風順水。威克斯勒看重她的福音歌曲演唱技巧與天賦嗓音,搭配他自己的白人樂團,他們的首發歌曲〈我從未愛一個男人(像愛你一樣)〉(I Never Loved a Man [The Way I Love You])一舉攫獲節奏藍調(R&B)排行榜第一名,《告示牌》流行歌曲排行榜第九名,一夕之間,艾瑞莎從一個泛泛小歌手衝入巨星之列。

 

〈我從未愛一個男人〉的B面有兩首歌,其中一首就是〈尊重〉,這首歌翻唱自R&B黑人巨星,有「靈魂歌王」之稱的歐蒂斯・雷丁(Otis Redding)的同名歌,是首傾訴一個男人對婚姻傷感失望的歌曲,在流行音樂市場評價甚高。在《我從未愛一個男人》單曲唱片發行幾個月後,艾瑞莎將〈尊重〉重新編曲、衍義,歌詞中將「respect」(尊重)拆解成「r-e-s-p-e-c-t」,強調人的自覺認知,賦予女性主義與平權意識的強烈元素,再次灌錄,以單曲發行。此曲一出,如平地驚雷,市場佳評如潮,不但高居《告示牌》流行歌曲排行榜冠軍兩週、黑人單曲排行冠軍八週,並讓弗蘭克林在一九六八年獲得兩座葛萊美獎。在一九七〇年代及其後的女權主義與民權運動中,這首歌被奉為永遠的頌歌。〈尊重〉一曲也因此成為弗蘭克林一生的招牌歌,二〇二一年,《滾石》雜誌將這首歌列為「史上最偉大的五百首歌曲」(The 500 Greatest Songs of All Time)的第一名[2]。電影《靈魂心聲》適時在這年上映,可謂相得益彰。

 

〈尊重〉一曲是弗蘭克林一生的招牌歌。(圖/取自網路)

 

在一九六七、六八兩年內,弗蘭克林簡直成為R&B、靈魂樂、藍調等音樂類型裡的一個現象,有九首歌曲打入了主流流行音樂排行榜前十名。她打破了美國社會的種族藩籬,將黑人音樂帶入白人觀眾之中。她的歌聲中有個重要的成分,即福音歌曲唱腔。她唱起歌來,那福音歌曲的靈魂從不妥協,絕無折扣,黑人福音歌曲中的「呼喚與回應」(call and response)的特色,在她的和聲中時時被運用,唱得自然天成,恰到好處,天馬行空般的即興創作更是她的拿手絕活。一九七二年在教會實況錄音的《奇異恩典》(Amazing Grace)專輯,一舉將她推向歌唱生涯的巔峰,電影《靈魂心聲》以這首歌的錄製過程作結。幾首弗蘭克林經典歌曲的創作過程,也是這部電影的賣點。

 

《奇異恩典》專輯再度讓她拿下一座葛萊美獎和生平第一張金唱片,專輯還收錄了幾首傳統福音歌曲,如《耶穌恩友》、《親愛主,牽我手》等。她一生拿到十八座葛萊美獎,三座葛萊美特別獎,其中一座是終身成就獎。

 

是靈魂樂為她加冕,「靈魂歌后」成為艾瑞莎・弗蘭克林終身的標誌。她的父親曾這樣評價這個年紀輕輕就有著輝煌成就的女兒:「她從來沒有真正的離開過教會。」靈魂樂是這樣的一種音樂類型——無論怎樣藍調,怎樣R&B,怎樣遙擺,怎樣激情,福音歌手在教會裡學藝,精熟樂器,養成特殊唱腔,只要在音樂傳統上稍稍變動創新,在流行音樂界就能找到一展身手的機會。黑人福音音樂是靈魂樂的故鄉,是黑人音樂家靈魂的歸宿。

 

但是靈魂樂歌手的創作要打入歌曲排行榜並不容易,還要看白人歌迷是否能接受, 因為他們代表真正的市場。大部分白人欣賞的是音樂本身的特色,或舞台上歌手在演唱時那種具有非洲傳統、令人著迷的舉手投足動作。即使到了九〇年代,已經功成名就的弗蘭克林依然願意嘗試新的流行曲風,原因在此。這反而使她獲得更多音樂藝術上的成就,也繼續為她帶來財富。

 

而對於黑人來說,靈魂樂裡有福音的基因,蓄含黑人生活的經驗與對生命的體會,是激勵團結的力量。更重要的是,音樂中表達出黑人的自豪感。「靈魂歌后」艾瑞莎・弗蘭克林遊走於靈魂樂、福音歌曲、R&B、爵士樂與流行音樂之間,悠遊自如,屢創佳績,她的音樂藝術成就迄今無人能及。《靈魂心聲》劇情最後,將她的成就表現在《奇異恩典》的教會敬拜現場錄製過程上,應是導演的伏筆══教會是弗蘭克林音樂魂的歸處。事實上,她從來沒有離開過。 

 

[1]這是艾瑞莎的估算,見https://www.usatoday.com/story/news/2013/06/21/aretha-franklin-detroit-freedom-walk/2447321/

[2] 艾瑞莎・弗蘭克林也兩度被《滾石》選為「史上最偉大的一百大音樂藝術家」的第九名。

 

(本文經校園雜誌授權刊載)

 

作者簡介

王凡,資深媒體人,專欄作家,北京大學哲學博士。曾任中廣記者、節目製作人、主持人,以及駐溫哥華特派記者,擅長探討西方文化現象。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