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失去聽力,很難懂什麼是珍惜的感覺。特別是一位老師在教導學生,卻漸漸無法聽見學生聲音,身為國小老師的黃女士,有很大的感觸。
需要授業解惑的她,但因雙耳皆為重中度聽力受損,並隨著持續的聽力惡化,即使戴助聽器,黃老師上課與學生或與家長互動時,倍感困難與無助,異樣眼光與同情深深刺痛她的心,加上新冠疫情延燒,人人戴口罩讓溝通更為困難。所幸 2021 年 11 月黃女士在臺中榮總找到適合的治療方法,接受電子耳手術,術後持續接受聽能復健,現在的黃老師可以輕鬆地上課和孩子互動,也可以自己開車外出和就診,老師表示她不僅重新獲得聽力,更重拾人生自信心!她可以執行許多以往不敢想的夢想。
世界衛生組織 WHO 日前宣布 2022 年 33 世界聽力日主題為「To hear for life, listen with care」,以戴著耳機的雞蛋訴求聽力的脆弱,並宣導聆聽和聽力保健對於終身維持良好聽覺的重要性;在台灣,臺中榮總選在 3 月 3 日這一天舉辦「為愛聆聽-世界聽力日公益活動」,舉辦了一系列的活動,展示在聽損的診治上的各種解決方案,從聽力篩檢、輔具、手術等,邀請有聽力損傷的病人、家屬,以及有聽損症狀的高齡病人共同來參與。
負責主辦本次活動的顏廷廷醫師表示,超過 10 億年輕人正暴露在永久聽損風險之下,要如何避免憾事發生,世界衛生組織(WHO)呼籲全球各國政府應擴大聽力預防保健服務,例如:減少噪音與化學環境暴露衛教、職業性噪音保護措施、遺傳基因檢測諮詢、噪音防制政策、藥物影響管控、聽力檢查等,目前台灣配合 WHO 提供相關預防保健政策,致力減少民眾聽力損傷。
臺中榮民總醫院更是以實際行動支持每一項預防措施,提供國人完整醫療服務。顏醫師進一步解釋「為愛聆聽-世界聽力日公益活動」現場除有一系列關於聽力的相關講座,由郭隸德醫師、王勁傑醫師、兒科許雅淇、職業醫學林承賦醫師醫師等分享內容包含認識聽損、新生兒聽篩及早產兒聽力照顧、助聽器選配原則、中耳微創手術、人工電子耳手術及聽損病友之相關社會福利之介紹,讓聽損能透過早期診斷,適當聽覺輔具或手術介入提高聽損患者整體之生活品質。
臺中榮總李政鴻副院長表示根據 WHO 估計到 2050 年,將有近 25 億人有一定程度的聽力損失,至少 7 億人需要聽力復健,為落實以病人為中心的全人照護,2022 年起也將優質醫療延伸至社會大眾,更希望透過公益活動來照顧更多需要幫助的病人。耳鼻喉頭頸部主任王仲祺醫師提到自 1994 年起開始臺中榮總為重度以上聽損患者執行人工電子耳手術;2012 年起配合全國性新生兒聽篩追蹤治療超過百位聽篩未通過之新生兒;2016 年開始以微創中耳內視鏡門診手術改善數百名患者聽覺品質;2020 年起開始執行耳咽管擴張手術改善數十名患者長年惱人的耳朵悶塞,統計臺中榮總治療聽損人數就達 8,196 人,為國內治療聽損之重要的醫學重鎮。
聽損治療中助聽器的使用是其中的一種解決方案,但有許多病人卻礙於經濟因素無法配戴,今年有幸與退輔會專案績優廠商科林助聽器攜手合作,由科林助聽器捐助 30 支助聽器給符合補助的病人,希望透過這樣的方式能幫助更多的病人重回有聲的世界。此外也邀請退輔會專案的助聽器績優廠商到現場,提供電子耳的相關資訊、助聽器的諮詢、維修,還有免費助聽器聽技巧課程的分享,協助聽損病人適應助聽器,提升溝通的效果,對於正在評估手術的病人,也有相關的手術資訊更有病友現身說法、分享自己的親身經驗。
圖 / 蘇鈺婷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