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仁勳 00919 博愛座

突然看不到?原來頸動脈狹窄 支架置放助恢復

台灣好報/王雯玲/高雄 2022.03.02 14:46
新聞圖片 【記者王雯玲/高雄報導】一名62歲的許大哥,本身有高血壓卻未服藥控制,近來某日發現視力模糊,住院發現左側視野缺損,右側枕葉有急性缺血性腦梗塞,安排頸部動脈超音波檢查後查出右側頸動脈高度狹窄,建議先放置右側頸動脈支架,經置放頸動脈支架後已痊癒,術後狀況穩定順利出院。

腦血管疾病為國人10大死因第4位,這次收治患者的主治醫師李國瑋表示,在台灣最常見的腦中風型態是缺血性腦中風,約佔75%,主要原因有三高、心房顫動和顱內或頸動脈狹窄等,其中頸動脈狹窄初期常不會有明顯症狀,隨著狹窄惡化,會開始有頭暈,眼睛黑矇等,若持續惡化,就可能發生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甚至腦中風。

對於有症狀發生的嚴重頸動脈狹窄病患,除了控制飲食、三高、規律運動之外,應視狀況考慮採取血管手術來疏通頸動脈狹窄處,包括頸動脈內膜切除術及頸動脈成型術併支架置放,頸動脈成型術併支架置放術是近幾年的新治療模式,該手術多由心臟內科和放射介入醫師執行,但這次治療是由臺中榮總介入性腦血管外科主任崔源生、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林子超醫師及小港醫院吳昆翰醫師共同執行,為首次神經科團隊合作。

崔源生醫師指出,頸部動脈支架置放手術,是將鋼絲、氣球及支架的導管由鼠蹊部的股動脈穿入,沿主動脈到達頸動脈狹窄處,以擴張的氣球撐開狹窄處,再將支架留置固定於該狹窄處,整體治療時間短、局部麻醉、傷口小恢復快,對年紀大的長輩來說較能負荷。

小港醫院吳昆翰醫師提醒,血管硬化、阻塞、狹窄都是造成腦中風的主因,缺血腦中風和頸動脈狹窄的關係密不可分,初春天氣變化快速,民眾更需留意自己的身體狀況,有頭暈、四肢無力或麻木等神經症狀不可大意,若有多重心血風險因子的病患,建議定期接受頸動脈血管的評估,追蹤狀況。

圖:此次治療由臺中榮總介入性腦血管外科主任崔源生(左)、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林子超(中)醫師及小港醫院吳昆翰醫師(右)共同執行頸動脈支架置放術 新聞圖片


【更多新聞】

  • 世界肥胖日 改善肥胖全民行動
  • 「鳴日廚房」櫻桃鴨花蓮薯入饌 攜手晶華移動五星美食饗宴
  • 要胸肌不要男性女乳症!找回MAN感丁斌煌醫師幫你
  •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