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人人聞二二八而色變,多是避而不談,歌手羅思容的父親羅浪,曾歷經228和白色恐怖。當年羅浪22歲,就已經把自己的遺言寫好了,他的詩作中盡是對自由的嚮往,多年後羅思容將父親的詩作入歌,藉此也希望不同類型的文化創作者,透過各種形式還原史實真相。 「那鬱鬱含淚的眸子,我能了解鏡裡深處的心靈。」 是歌手也是詩人的羅思容,將父親羅浪的詩《鏡子》譜成歌曲。 「生命的無常。」 充滿感情的清唱,訴說著生命的無常和人類的渺小。 詩人 羅思容:「看到父親的詩非常感動,山城、少女、章魚、祝福,差不多有十多首,就把爸爸的詩把它做成音樂,做成歌曲把它唱出來。」 「開創牧場,做自由的主人。」 羅思容的父親羅浪,是臺灣戰後初期的文學家,經歷228和白色恐怖時期,1947年時,當年羅浪是20出頭的青年,將滿腹理想透過文字,暢述內心對家園的愛,和追求自由的心。 詩人 羅思容:「他做為一個22歲的詩人,他用他的文字、用他的筆,做為他對這世界,對自由的一種追求與嚮往。」 在動盪不安的年代,羅浪將筆化為刀劍,為民主戰鬥,羅思容著手整理父親的作品,從寫給朋友的信件或是日記,把穿越半世紀的記憶撿回來。 詩人 羅思容:「228就像一個拼圖一樣,拼圖,慢慢的拼起來,拼出當時候一種政治社會的,或者說那種形貌。」 「沉思的雲啊,請你告訴我,聽到什麼,聽到什麼。」 這首《白雲之歌》以白雲做隱喻,唱出在政府高壓統治的時局下,年輕人對於自由的渴望,羅思容說,透過父親的詩文集,讓她開始以母語創作音樂,也藉由文字、畫作等藝術的表達,作品就像時空膠囊般,還原、保留當時的時間空間,也把生命的感受傳達下來。 詩人 羅思容:「我們臺灣今天自由民族的換得,是因為這些先烈、先輩,他們所努力來的、所換取的,所以說,去還原歷史的真相,這是對他們的尊重。」 今年是228事件75週年,歷史的真相如拼圖般,一片一片將史實還原,也讓藝文創作者不再受到限制,勇於對土地、母語、女性議題發聲,創作上有更加多元的發揮空間,也讓臺灣這座島嶼的人,互相理解,相互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