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年輕化是近年來醫學重點觀察,不論是飲食、環境還是基因影響值得重視,最新一篇義大利研究更發現,年輕病患在診斷直腸癌時,將近 7 成是已經是第三期或第四期,腸胃科醫師推測:「是年輕人不覺得自己的症狀是直腸癌,警覺性不夠,以致太晚發現。」往往癒後可能比年長者更差。
大腸直腸癌年輕人發生率逐漸上升
國人有六成初次確診大腸癌是在第一期到第二期,但四成已是第三期到第四期才確診,不少人都是做「糞便潛血」後及早發現。基隆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錢政弘坦言:「平常在臨床上也會遇到一些年紀不到 40 歲就罹患大腸癌的年輕人,雖然年輕人所佔比例不多,但是發生率有逐漸上升的趨勢。」
癌症風險雖然是隨著年齡增長跟著上升,但各種外界刺激影響下,別以為癌症不會找上年輕人,越來越多研究發現年輕人罹患大腸直腸癌比率上升外,期別也相較晚期。
2021 年義大利發表一篇論文,探討年輕人罹患直腸癌的現象。研究收集了 101 位年齡位在 18-39 歲的直腸癌患者,以及 300 位年齡大於40歲以上的患者(年長組)當對照組,去比較兩組在治療後長期追蹤的預後。
研究:年輕人延後就醫長達一年!近七成確診為晚期
研究指出年輕直腸癌患者男女比例差不多,但有 25.7 %患者其實有大腸癌家族史,且從有症狀到確定診斷平均是相隔 13.7 個月。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年輕病患在初診斷時,有近 7 成是已經第三期或第四期,有三分之一的人癌細胞已經有遠處轉移,也就是年輕人在被診斷出直腸癌時,疾病分期比年長者還要嚴重。
錢政弘認為:「最可能的原因就是『年輕人不覺得自己的症狀是直腸癌』,所以統計起來從有症狀到最後確診的時間長達 1 年以上,出血的症狀通常是被誤診為『痔瘡流血』,因為警覺性不夠或疏於就診,疾病就進展到末期了。」
統計直腸癌常見症狀:
- 血便(68.8%)
- 大便習慣改變(18.2%)
- 脹氣(5.4%)
- 腹痛(5.4%)
- 體重減輕(1%)
美國年輕人確診直腸癌比例增133%
錢政弘提到:「其實不管是年輕人還是年長者症狀其實都差不多,只是年長者一有血便往往都會馬上就醫,可以在一個月內就診斷,在一年的時間內,癌症期別是有可能一下從第二期變成第四期,晚一年診斷轉移風險一定會變大。」
另外一項刊登在《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s, & Prevention》研究指出, 20 多歲確診罹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晚期直腸癌比例增加 133%, 30 多歲的人增加 97%,40 多歲的人增加 48%。
直腸癌相較結腸癌更易轉移!
大腸癌包含結腸癌+直腸癌+肛門癌,雖然直腸癌是大腸癌中的一種,但惡性度相較結腸癌更高,在臨床上會認為直腸癌會相對比結腸癌較嚴重,治療相對複雜癒後也可能較差,主要原因直腸靠近肛門與骨盆肌肉相臨,血液、淋巴循環豐富較容易轉移。
研究還針對年輕族群、年長組追蹤五年,雖然兩組的存活率都有近 9 成,但發現年長組癌症治癒的比例較高有 84.6 %,年輕組只有 48.5 %,為什麼年輕患者反而治癒率比較低?
錢政弘解釋:「歸因於年輕患者在一開始的時候病情就比較嚴重,以及年輕人得大腸癌跟家族遺傳的相關性高,也許因為這樣癌細胞病變得更快。」
男女比例差異不大!有症狀盡早就診
過往臨床上曾有一個個案,是一名 30 歲的女性醫護人員,在懷孕期間解血便,原以為是痔瘡出血不以為意,等到小孩周歲的時候去檢查才發現是直腸癌末期,腫瘤已經擴散到腹腔和肝臟,後來雖然經過積極的治療,還是未能看到小孩上小學。
統計上雖大腸直腸癌是男性多,但若 40 歲以下的族群男女比例是差不多,女生機會不會比較低,錢政弘提醒:「推論這項的現象也可能在台灣發生,年輕人不一定要等到指定歲數再就診,特別是有家族病史及吸菸的病患,常見的警訊也不要輕忽了。」
文、圖/王芊淩
延伸閱讀:
得了直腸癌能保留肛門嗎?大腸直腸外科醫師評比 3 種手術優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