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走入法淖部落蹲點 慈科大原民生體驗農務辛勞

慈善新聞網/ 2022.02.12 16:36

適逢橘子收成時節,學生幫忙採收,感受農務生活辛勞。

  趁寒假期間,慈濟科技大學HOHIYOUNG歌舞社深入花蓮瑞穗法淖(Fanaw)部落蹲點。有別於以往的偏鄉衛教宣導,14名阿美族、泰雅族、布農族、賽夏族、太魯閣族原住民學生決定體驗部落傳統的米粑流(mipaliw),也就是阿美族語「互助」的意思,沿襲於先人開墾土地、生產糧食時,族人緊密的相互合作,凝聚團結的向心力。藉此讓「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學生接觸農務、體驗部落生活,更深入瞭解族群傳統文化脈絡。

學生學習如何灑網。

  位於花蓮193縣道的瑞穗法淖部落,居民約五十戶,以上了年紀的長輩為主。適逢橘子收成的時節,HOHIYOUNG歌舞社學生幫忙採收,感受農務生活的辛勞,也學習如何辨識野菜、灑網等。尤其,跟著部落居民一起上山採黃藤,才深刻體會到「一飲一食皆得來不易」。

  因為,長滿利刺的黃藤可長達200公尺,富有彈性的莖,可製作成各類的家具,像是藤椅、藤床、藤條,或與其他竹子、木頭搭配,作為綑綁用的材料。至於黃藤前段最嫩的莖(黃藤心),可用來煮湯或炒食,也是祭典或過年節慶必備的美食佳餚。特別的是,居民都稱呼黃藤心為「孝敬菜」,因為要把最好的獻給長輩,可見部落長幼有序的年齡階級與倫理觀念。

學生跟著部落居民一起上山採黃藤。

  同時,部落長輩也把握機會,傳承阿美族傳統舞蹈和歌謠,讓學生驚喜發現老人家就像一本百科全書,隨手拈來都是豐富的生活閱歷與經驗,也反省自己對族群認識太有限。HOHIYOUNG歌舞社指導老師陳菱筑表示,期待顛覆學生既有印象,讓部落文化不再聚焦於一時的節慶,而是從生活中衍生的習俗,透過深入蹲點與虛心受教,把教室搬到部落裡,才能明白部落文化的脈絡與意義。

部落長輩也把握機會,傳承阿美族傳統舞蹈和歌謠。

  「沒有參與,不可能有認同感的!」身為布農族原住民的護理科二年級學生谷詩薪表示,米粑流(mipaliw)需要用手、眼、雙腳去感受,才能體會部落教我們的事情,更看見敬老尊賢的傳統,與彼此互助的深厚情誼。身為太魯閣族原住民的行銷與流通管理系四年級學生許芊榮表示,米粑流(mipaliw)讓我反思,原來可以透過體驗式行銷,讓更多人藉由深度旅遊了解部落,推廣在地文化,好好發揮專業所學。

撰文/葉秀品 陳菱筑;攝影/慈濟科技大學提供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