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森林裡的治療師:冒險治療是在做什麼?

慈善新聞網/ 2022.02.08 09:04

  慈濟大學山腳下人文講堂《山海台灣》系列講座」第四場次,邀請主以綠色照護(Green Care)為主軸的療癒活動(包含:冒險治療、荒野治療、園(農)藝治療),亞洲體驗教育協會 冒險治療委員會(TTAPG) 召集人徐堅璽 心理師引領每位聽眾隨他躍入蠻荒的山野、攀上高聳的樹梢,一同認識在山中的冒險治療。

冒險的起源

  徐堅璽心理師談及冒險治療的發展史與歷程,以回顧過往的成長足跡為今晚的講座拉開序幕。

  尚未來到花蓮之前,他是一位穿梭在大台北社區與校園裡的行動心理師;再更早之前,曾先後在不同的國中擔任了輔導教師及學校心理師。學生時代,每年都會帶領2~3個營隊活動,為營隊設計及帶領活動。猶記童年時期,不是在山裡,就是在海邊。

  徐心理師試圖拼貼自己是如何成為一個冒險治療取向的助人工作者:喜歡自然與戶外,磨練了一段帶領營隊活動的時光;成為心理師後,在工作的初期經常接觸兒童與青少年,以及我遇見了體驗式教育與冒險治療,這些生活經歷似乎引導著自己走到這裡-「冒險治療」。

貼近大山大海 構築高山森林基地的體驗特色

  為了讓自己的日常能更接近大山大海,毅然決然移居花蓮,徐心理師分享:從山林裡的探險,經驗到大自然,一次次完成冒險任務,進而從中學習;因緣際會下,在布農族原民的保留地上,逐漸展開高山森林基地的規劃與運作;雖然基地的營業項目與心理治療無關,臨床心理學的訓練仍深深影響著我。

  在這裡,他結合自然生態與原住民文化,構思著與心理學專業的連結,設計一系列的森林體驗來提升心靈的成長,從而發展冒險治療。

  如何執行高山森林的體驗活動與心靈成長之間的連結? 徐心理師以一項名為「找老鷹」的體驗活動向聽眾們說明,「學員來到這裡會先聆聽一支從中央山脈遷移到海岸山脈的布農族部落的故事,他們的遷移史成為這個體驗活動的底蘊脈絡;接著,帶領學員們吟唱一首布農族的歌謠,向它們講述歌謠的內涵,帶領著他們進入布農族如何透過聲音表達人與自然的關係;最後,帶著他們攀爬一顆大樹,這棵大樹曾經是大冠鷲的家,這也是江浙體驗活動命名為「找老鷹」的主因。當然老鷹不一定在,我們真正尋找的是老鷹的隱喻。

  學員們爬樹的過程,徐心理師會觀察他們的呼吸、動作,以及從言談舉止當中傾吐的內在狀態,有人過於匆忙,提醒他們觀察周遭、撫摸大樹,放慢自己的步調;有人用力不恰當時,提醒他們覺察自己的動作,再作一些修正;有人感到害怕,我邀請他貼近自己的感受,多跟害怕相處一下;有人會出現過度的自我否定,例如:『哎呀!我爬不上去』,我提醒他這也許只是想法,還不是事實。活動最後,我們會分享一些今天的體驗心得,讓他們帶著活動體驗到的一些美好感受、甚或是特別的領悟回家。

感、觀、思、行之輪

  徐心理師提到了冒險治療的四個要件:感、觀、思、行。「感」,是在從事冒險治療活動時提升自身的感受力。「觀」,是從在冒險的困局中,觀想自身的種種不協調與生活世界中的紛紛擾擾。「思」與「行」,則是要思考解決之策,透過冒險中的具體實踐,讓自己回到現實處境的生活世界時,自我有能力從困境中走出活路。冒險體驗活動的歷程,是在感、觀、思、行裡不斷輪轉;而療癒的開始,則是從全心全意去感受當下的自己為始。

越向外冒險 越向內探索

  躍入荒野,是離開舒適的環境,將自己置身險境。「越在危險的地方,越要求安全;越向外冒險,則越需要向內在探索。」徐堅璽心理師如是說道。

  蠻荒中的冒險,是體感上的經驗,也是對自己內觀、與自我對話。

  徐堅璽心理師於講座尾聲,分享這幾年發展冒險治療的感人故事,從這些故事裡,看到冒險治療體驗活動的參與者們,從在野外的狀態與感受中,回顧自己在現世處境生活裡的種種,進而讓自己的身心有所調整、改變;不論是從依賴他人,至逐漸自行獨立;在大自然的膚慰觸感中,與未竟的過往和解;或是,仍猶疑地在無路的碎石坡行徑中,藉由冒險體驗,誠實面對自己,調整內在狀態,自我獲得提升,走出困局,找到自身另一條生命的路徑。

撰文、攝影/慈濟大學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