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花慈中醫專欄】幫身體大掃除新年更健康

慈善新聞網/ 2022.02.05 10:20

  新年快到了,許多家庭也準備要開始大掃除了,除了衛浴、窗台沉積已久的污垢,我們的身體也可能有沉積已久的「污垢」。俗諺云:「補冬,補嘴空。」在寒冷的冬天,常常一不小心就補過了頭,若沒有足夠的運動量,很容易攝取過多的熱量。古人有「肥人多痰濕」之說,那到底什麼是濕邪呢?「濕」有內濕、外濕之分。內濕指的是當消化運作不平衡時,人體內產生津液停聚的現象。濕邪具有一些特性,其性停滯重著、容易侵犯脾胃、導致局部甚至全身的水濕淤積,濕在體內累積久了就變成「痰飲」。外濕則和長期居住的地理環境、天候氣象有關。總的來說,中醫講的「濕」,除了環境中的濕度之外,也和人體內部的消化系統脫不了關係。從西醫的觀點來看,身體代謝能力降低,容易導致血液中三酸甘油酯、膽固醇及血糖濃度上升,增加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的風險。

  根據109年衛生福利部統計處的資料,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疾病仍皆屬於國人十大死因之一。說到肥胖就必須聯想到現代人常有的「代謝症候群」。代謝症候群有五大指標:一、腰圍過粗:即男性腰圍超過90公分,女性腰圍超過80公分。二、血中三酸甘油酯過高:血中三酸甘油酯超過150mg/dL。三、血中高密度膽固醇(HDL,好膽固醇)過低:男性<40 mg/dL、女性<50 mg/dL。四、血壓偏高:收縮壓≧130 mmHg或舒張壓≧85mmHg。五、空腹血糖過高:空腹血糖值≧100mg/dl。只要五項指標中,三項符合就算是代謝症候群。再細分濕邪的中醫證型,有痰濕、濕熱、寒濕等證。

  宋代楊仁齋在《仁齋直指方》中記載:「肥人氣虛生寒,寒生濕,濕生痰......故肥人多寒濕」。寒濕體質的人,常出現頭身困重、關節疼痛屈伸不利、排便常軟便、冬天易手腳冰冷等症狀,平常可飲用薑茶,黑豆水之類來溫脾祛濕。日常生活可多做肌力訓練,負重運動。不建議單單使用168間歇性斷食法,可能會讓肌力流失更多,氣血更加不足導致基礎代謝能力更差。建議穴位為足三里穴。此穴可從膝蓋的外膝窩往下四指手指寬,脛骨外側一姆指寬的距離來尋找。足三里不僅能保健腸胃,更是除濕第一大穴。

  清代《石室秘錄》載:「肥人多痰,乃氣虛也,虛則氣不運行,故痰生之」。痰濕體質的人常有腹部肥滿鬆軟,梨狀形身材,口黏,舌苔白膩等症狀。平常宜多吃一些糙米、藜麥、蒟蒻、山藥等,譬如「四神湯」中含有茯苓、薏仁、芡實和蓮子,能健脾利濕,幫忙腸胃的消化,是一帖藥性溫和的國民藥膳。除了少攝取甜食及油炸食品之外,多做游泳、散步、慢跑等有氧運動搭配負重運動,通過出汗來排出體內的痰濕。建議穴位豐隆穴,此穴找法可從腳掌的外踝到膝蓋中間的位置,脛骨前緣外二橫指處。經常按摩可以幫助去濕化痰。

  濕熱體質的人外觀上通常較為壯實,常伴隨有大便解後不淨感,口腔異味、口破嘴破、面泛油光等症狀。平常飲食宜清淡,多補充水分,多蔬食,例如小黃瓜、絲瓜、冬瓜、苦瓜等瓜類可幫助清熱利濕,就是濕熱體質的人很好的選擇。除了避免高熱量、高糖分、高油脂的食物之外,也需盡量避免重口味及刺激性食物,譬如花生、巧克力、龍眼、榴槤等。建議穴位為曲池穴,此穴位於彎曲手肘時,手肘外側的肘窩橫紋盡頭,按摩此穴有助於祛熱除濕。

  建議民眾面對相關的醫療問題,可以尋求合格的中醫師諮詢,為自己量身訂製專用處方,才能達到最佳的效果,在過年時節也好好地為自己身體大掃除一番。

(撰文:花蓮慈濟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 盧昱竹/花蓮慈濟醫院中醫部住院醫師 劉俊賢)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