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王惠珀感懷隨筆》傳承 ━ 自從與縫紉機結緣以後

優傳媒/ 2022.01.28 06:49

【屋頂上的提琴手】的主題曲「Tradition」總是讓筆者反芻著世代傳承的意義。

 

作者/王惠珀

 

《前言》

每逢佳節倍思親,想念雲端的父母,也想念太平洋彼岸疫情淪陷區的孩子。

                                                                                                                                 

這幾年,社會風氣像自由落體般直線墜落,在整個國家無視於貧富差距,強欺弱,造成朱門酒肉,暗巷悲歌的社會裡,聰明人得想辦法讓心靈免疫。筆者的避疫方式,是走入舊文化,找回記憶,形諸文字,寫下回憶錄。

 

閉關在家,寫東西寫累了,就想找點樂子來玩,對日益變形的身材束手無策,想到那台被我塵封40年的縫紉機試,請出來試寶刀。這一試,慈母手中線以及電影《屋頂上的提琴手》的記憶線頭,都被拉了出來。就以「縫紉機」為題,說說母親傳承給我的舊文化。

 

《慈母手中線》

六十年代家裡買了縫紉機,擺在客廳好神氣。母親縫縫補補,過年拿大人的舊衣為孩子翻製新衣,開學則忙著為街坊孩子們的制服繡學號。

 

六十年代的縫紉機 (圖/取自台灣歷史博物館)。

 

上學了,四個孩子四張書桌佔據整個客廳,縫紉機被擠到一旁,我們就在母親踩踏縫紉機的滴答聲中熱鬧地度過童年。全家擠在一起的歲月裡,媽媽發光發熱,成了孩子們一生的太陽。這與當下父母太尊重隱私,讓孩子關在房間,不知道玩甚麼飛機的新文化,截然不同。

 

到了「客廳即工廠」的時代,這台縫紉機成為母親用來生財、貼補家用的工具。我們寫功課,母親就在車那連綿幾十公尺的中小學制服。我與妹妹唸基隆女中時,班上團體舞蹈比賽的舞衣,就來自這一台縫紉機。

 

母親為基隆女中愛班製作的舞衣。

                                                                     

《遊子身上衣》

出國念書後,母親不必車衣生財了,開始轉型,為遠方的窮留學生編織針線情,也忙著(捨日文)練中文,給我捎來438封家書,我則傻傻地當了她練功八年的筆友。想像母親趴在縫紉機上飛鴿傳情的身影,就覺得這位陷入空巢期的筆友,沉浸在每週一篇感懷隨筆裡,這日子過得浪漫到不行!  

 

楊志良、陳文成及陳素貞是與我同一年(1975)到密西根大學的,在芝加哥大學的林孝信則經常往Ann Arbor校園跑,這裡有太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群人開夥共食,玩在一起,我有了機會,從不同背景又極為優秀的學長們身上,汲取我沒有的知識,過得寫意極了。外子當時就在文成的慫恿下,跨域主修統計,以社會科學調查研究行走一生。豐富的校園生活,成了我給台灣的筆友書寫時事感懷的題材。

 

隔年,陳文成及陳素貞結婚,找我當伴娘,這可讓窮學生我傷腦筋了。台大藥學系的林淑珠學姐適時替我解了圍,帶我到Minnisota Fabrics大賣場,買紙型、蕾絲布,就在她家玩起縫製禮服的大戲了,一個週末,黃色禮服就此成形,原來這叫DIY。

 

台大藥學系林淑珠學姐教我DIY的禮服很風光。

 

那個暑假,這件禮服被我帶到水牛城附近的Rochester,當起大學同學黃秀寬及常台安婚禮的伴娘。又被我帶到Boston,在北一女同學常娥及沈運剛的婚禮上亮相。在台灣的妹妹也穿上這禮服訂婚,功績彪炳。

 

其後,學姐隨先生去辛辛那提唸醫學院。兩個窮留學生想結婚了,阮囊羞澀,咬牙買了台勝家縫紉機,無師自通DIY禮服,又DIY結婚趴。我們的介紹人李益謙大哥(前成大醫學院副院長)權當家長福證,楊志良大哥做介紹人,我穿著二十元DIY的白紗禮服,就把自己嫁掉了。

 

窮留學生DIY新娘衣,就把自己給嫁掉了。

 

往後,這台縫紉機就在校園流竄,成為留學姊妹的公共財,比我還受歡迎,直到1984年跟著我們渡海回台灣,從此塵封,不見天日。

 

老美令人艷羨的聖誕裝飾多是DIY,猜想家家戶戶都有縫紉機,讓我嗅出DIY市場的商機。離開Ann Arbor時,我傻傻的將藥廠的股權贖回,回到台灣,換成勝家縫紉機的股票,一抱二十年,成了我家換車的金主,縫紉機竟然跟我有過如此美妙的邂逅。

 

《傳承》

母親的針線情與筆尖功夫,竟都傳承給我,如影隨形,糾纏著我的一生。

 

在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父母親窮則變,變則通的身教,成了我有能力立足社會的資產。慈母手中線以及飛越太平洋的家書,則是父母親給我的嫁妝。

 

《屋頂上的提琴手》是七十年代初,我陪母親去看的音樂劇,主題曲「Tradition」令人印象深刻。後來我給女兒的嫁妝,是這部電影的DVD以及這音樂劇的黑膠唱片,告訴她「Tradition」讓媽媽懂得反芻阿嬤的生活哲學,這電影相當程度反映著我家祖孫三代的連結:傳承。

 

走過富貴風華的時代,我該為孩子留下甚麼呢?我決定寫下感懷,感懷「生活清貧純淨,心靈富甲八方」的過往,感懷舊文化留給我的驕傲感。

                                                                                                       

作者簡介

王惠珀,台灣桃園人,台大藥學院學士、美國密西根大學藥學博士。曾任台大醫學院藥學院(系)教授及系主任、長庚大學醫學院天然藥物研究所創所所長、台北醫學大學藥學院長、行政院衛生署藥政處處長等職。專長涵蓋新藥設計開發及藥事管理。

其新藥研究曾獲十五國四十一項發明專利,及獲頒經濟部「國家發明獎」等多項發明與研究貢獻獎,並列名當代名人錄及國際年度專業人士。

王惠珀在藥政管理上致力於以智財權管理藥品之學名藥立法、推動優良藥品製造規範等,以及促成健保藥價「三同政策」。此外並曾開啟專業橋接庶民的「全民用藥教育」計畫、「人民的眼睛」計畫,蓄積藥師參與社區公共衛生及長期照護的能量,獲得行政院「參與及建立制度獎」、藥師典範獎。

其在《優傳媒》所撰專欄,榮獲第20屆卓越《新聞評論獎》。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