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採訪報導)9歲的張小弟弟出生剛滿週歲時,就被診斷為重度異位性皮膚炎,常常半夜搔癢難耐抓到破皮、床單染血,且在飲食上舉凡蛋類、海鮮、大豆等等高蛋白質的食物都要禁止。甚至在幼稚園病況嚴重時,就曾經告訴媽媽:「不想再當人。」因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所造成的全身不適、又要忍受被同學嘲笑,對孩子小小年紀來說實在太痛苦。
延伸閱讀:癢會傳染?食物過敏?異位性皮膚炎「5迷思」別再誤信
台灣兒童過敏氣喘免疫及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洪志興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且反覆發作的皮膚發炎疾病,是常見的兒童過敏性症狀之一,在台灣的盛行率約8~10%,發病年齡以6歲以下兒童及嬰幼兒約佔26%為大宗,可說每10位孩童就有1位是異位性皮膚患者。從小日常中就因皮膚乾燥、搔癢,導致傷口出血,使睡眠和生活品質受到嚴重影響。其中更有近80%的病童,長大後會導致氣喘及過敏性鼻炎。
逾5成異膚病童長期陷憂鬱、無自信心,甚至「矮人一截」
洪志興指出,異位性皮膚炎若控制不佳,對患者造成的困擾除了皮膚上持續的搔癢感、脫屑及濕疹病灶外,近7成有睡眠不足的問題,其中更有超過5成的患者因病情感到哀傷、自信心受創、人際受阻而導致長期憂鬱,造成神經認知表現有負面影響。更有研究指出患有異位性皮膚炎之病童,平均身高比一般人約矮3公分。且這些身心上的重大負擔不僅止於發生在患者本身,也影響到全家人的生活,家長在照護上更是心力交瘁。
張小弟弟經醫師建議,開始接受生物製劑治療,穩定用藥2週後搔癢程度即明顯降低,晚上也常能夠一覺睡到天亮,且飲食上也可以開始吃蛋類等增加身體營養的食物,生活品質開始逐漸恢復。
台灣兒童過敏氣喘免疫及風濕病醫學會秘書長姚宗杰表示,過去傳統的兒童異位性皮膚炎治療選擇僅有口服免疫抑制劑、類固醇藥膏,局部類固醇藥物的短期使用,對於急性發作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但若長期使用可能會影響內分泌、肝腎功能、易使皮膚變薄變脆,一停藥反覆發作恐更嚴重等副作用,而使用免疫抑制劑則是好、壞細胞都會受損,以致有免疫力下降的疑慮。其中更有約5成的中重度患者,因使用上述傳統治療皆效果不佳,使家長與兒科醫師面臨診斷與治療的困境。
生物製劑新契機,可正式治療6歲以上異膚病童
然而隨著新一代藥物開發帶來的精準醫療契機,2021年底衛福部終於核准將治療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的生物製劑,可正式使用於6歲以上兒童,為約30名中重度異膚病童家庭帶來福音。姚宗杰指出,臨床上6~11歲中重度兒童病患連續使用4個月後,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指數(EASI)獲改善8成,近95%的患者使用後病況得到緩解。其中55%患者的搔癢程度降低,65%患者因而改善了睡眠不足的問題,使患者的整體生活品質皆有明顯提高。
也因此,台灣兒免醫學會10年來首度更新兒童異位性皮膚炎治療指引,並將生物製劑為第1線治療選項,只要符合3大症狀,1.搔癢、2.濕疹樣病灶、3.病灶反覆發作等,即可診斷為異位性皮膚炎,標準如下表:
(圖片提供:台灣兒童過敏氣喘免疫及風濕病醫學會)
姚宗杰解釋,納入第1線治療選項的生物製劑療法,與目前外用藥物的治療機轉不同,是從根源改善病灶,藉由精準鎖定體內異位性皮膚炎發炎相關的傳遞因子,阻斷引發發炎的反應路徑,進一步調節免疫反應以達到控制病情效果,迅速改善癢感症狀,用藥安全性高,不會有傳統治療的副作用疑慮,在醫師醫囑下可安全使用。
姚宗杰表示,針對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病童,使用生物製劑治療可免於過去傳統治療上,每1~2個月就要打針抽血的恐懼與不便,不僅孩童使用安全性高且方便施打,患者僅需聽從醫師指示用藥,並定期追蹤,以監控是否有副作用的發生並做處理,一般而言即可穩定控制,安全度過平均約3~5年的急性發病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