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小凌】在臺灣百餘年攝影史上,前輩攝影家的耕耘與積累,以及他們對攝影的追求與堅持,使臺灣的攝影日漸茁壯。2022年適逢李鳴鵰、秦凱、林權助三位攝影家前輩的百歲冥誕,國家攝影文化中心為三位臺灣攝影先驅籌劃「凝光:2022臺灣攝影家百歲紀念展」。
李鳴鵰_淡水沙崙海灘_1946年。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提供。
三位攝影家在各異的機緣下接觸攝影,發展出不同的影像視角與美學觀點。循著他們的影像軌跡回溯,其持續不懈的拍攝成果,為百餘年來的臺灣攝影發展提供諸多的文化線索,亦引領觀者看見臺灣攝影家對影像的追求與堅持。
國美館館長梁永斐表示,「凝光」取自攝影作品將時間、光影凝結在底片相紙上的涵意,同時引申為穿透過去、現在,及蘊藏對未來的影響力。三位攝影家前輩一直以來透過雙腳親自踏旅而捕捉的珍貴影像,交織了屬於他們年代的歷史、社會與記憶,這些充滿生命力的作品與攝影資產,不只讓臺灣看見了世界,更讓世界看見了臺灣。
「凝光」展覽以展中有展的方式,為三位攝影家各設專區,並藉由不同子題的爬梳與鋪陳,讓我們得以再次重溫攝影家們按下快門的瞬間,並且再次聆聽屬於他們的故事。
李鳴鵰早年以學徒身分在寫真場學習,戰後於臺北開設「中美照相器材行」,鏡頭下捕捉諸多臺北、臺北近郊的街景、日常生活影像。他對河畔、橋樑主題的拍攝,也在此次被選件出來,讓觀眾從李鳴鵰的視角感受、觀察生活的趣味。這次特別展出以往較少見到的李鳴鵰對於女性的刻畫,包括裸體女性及以運動之姿擺拍的女性作品。在李鳴鵰展間,以「鄉土剪影」、「臺北之橋」、「河畔光景」、「姝顏姿影」4個不同類型的子題,展現他攝影風格中細膩的人文情懷,而其女性裸體作品在當時實屬前衛。
秦凱_歲月遺痕_2010年。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提供。
秦凱早年初試啼聲即在《良友畫報》獲獎,後以記者身分持續接觸攝影,晚年旅居國外,異國風光促使他展開對影像色彩的嘗試與實驗,攝影作品也穿梭於紀實、抽象間。秦凱早期的新聞攝影,見證了臺灣重要的歷史時刻;退休後行旅各地所拍攝下精彩的世界映像,作品中特殊的空間構圖與濃郁色調,展現攝影家獨到的捕景視角與創作活力。在秦凱的展間,規劃「一鳴驚人」、「新聞攝影」、「人間興味」、「畫意.地景」、「大化之境」、「空間與線條之美」6個主題專區,呈現他的攝影從早期的畫意到中期的紀實,並在晚年轉化為多元風格的豐富創作視界,
林權助自幼隨父親林草接觸攝影,後來除接管「林寫真館」的營運,亦擔任新聞攝影記者。此外,他對於鑽研攝影技術有強烈的熱忱,並在1940年代末即自行從國外引進相關材料設備,實驗彩色照片的沖洗技術。他的作品題材亦豐富多樣,除了田園風光、社會時事及本土文化的珍貴影像外,也深入部落對原住民族生活、祭儀進行拍攝、紀錄林野中的野鳥之姿等。他拍攝的臺中即景,顯示其捕捉日常關鍵瞬間的敏銳視線;其再三踏訪所拍攝的原住民身影,不僅提供了臺灣各界認識原住民族文化的途徑,同時也留下彌足珍貴的影像檔案。此外,他拍下諸多地方農村景觀,以實驗精神鑽研彩色影像技術,是臺灣的彩色照片沖印的先行者。林權助的展間,透過「日常即景」、「原住民身影」、「時事紀實」、「飛行時刻」、「彩相實驗」5個不同的面向,呈現他富有詩意與韻味的攝影風格。
林權助_汗背打穀_1950年。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提供。
攝影是光影的載體,亦是將時代幽光凝縮於紙面的特殊創作形式,既具有捕捉決定性瞬間的影像特性,亦能展現個人的獨特觀點,每每在攝影家的快門開闔間,成就了深具意義的時代映像,穿透過去與現在,藴藏對未來的影響力。
紀念展不但展示李鳴鵰、秦凱、林權助三位攝影家的實體作品,並同步在攝影中心網站推出作品的深度介紹內容,讓所有喜愛攝影的觀眾瞭解他們精湛的影像視野,以及其所身處的時代環境。希望觀眾透過此次的實體與線上展覽,體會他們充滿熱情,且對臺灣攝影持續散發影響力的影像創作生命。展期至4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