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 歲末國美館登場
【文/陳小凌】國美館歲末藝文盛事─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登場。來自臺灣、日本、澳洲、法國藝術家,以藝術、科技與表演等跨域創作精神,打造10組具表演性裝置特質的「光之劇場」,並以3種「光」的角色定義「光影劇場」、「光景舞台」與「光遊界面」,重新定義「光」在表演中主體與客體的角色,在這個「光之劇場」內,觀眾既是劇場表演者、也是情境的創造者與故事的敘述者。
〈能量 #01〉後藤映則 (日本)藝術家提供。
「光影劇場」以光與音為表演主體,其中日本藝術家後藤映則的〈能量#01〉作品,將動態的線性光線投射至懸掛在空間中的3D列印雕塑。作品透過雕塑的造形型態和線性光線的投射動作,將時間在流動中的片段獨立出來,突顯人類動作的表現性潛力。每一件3D列印雕塑的形狀是依循編排過的身體運動軌跡所塑造,隨著光投射在雕塑上而出現的光流和其形成的動勢,時間獲得了闡述,揭示出過去、現在和未來。
「光景舞台」以光做為參與者展演,澳洲的藝術團隊西蘇工作室所帶來作品〈轉瞬即逝〉,同時也參演了2021雪梨燈光音樂節活動(澳洲因疫情停辦,在臺灣的展出成為國際展一大亮點),團隊透過沉浸式聲光建築結構模擬吹氣泡泡的「魔幻感」,訴求泡沫的「轉瞬即逝」趣味性,讓觀眾體會孩提時期的快樂感受。
〈轉瞬即逝〉西蘇工作室 Atelier Sisu澳洲。藝術團隊提供。
「光遊界面」以光做為參與創造的界面,其中〈Metastage–來場不連續的跳躍〉由臺灣團隊當若科技所作,此作命名原自「元宇宙」(metaverse)的概念,藉由5G應用技術,將建構擺盪於實體與虛擬之間的「舞台」,讓表演者及觀賞者在國美館的玻璃帷幕平面前,透過在數位媒體平台內創建的「虛擬身分」呈現「遠程在場」、「虛實共演」的狀態,消彌了人、時間與空間的關係。
文化部政務次長蕭宗煌表示,有黑暗才有光明,光一直是藝術家創作最主要的元素,能展現不同空間層次與速度感。在人類文明史上,因為火而產生光,進而發展出了電,如今加入數位科技,讓當代藝術透過數位科技進行轉譯,並結合觀眾的互動與融入,呈現嶄新的藝術表現形態。
立法院副院長蔡其昌希望臺灣藝術的本質能透過國美館向世界傳遞,尤其國美館戶外雕塑園區一直以來與臺中市民有深刻的連結,透過光影藝術節的展現,更能加深國美館與城市居民的連結。
國立臺灣美術館長梁永斐表示,透過光與影、5G數位科技、沉浸式展覽互相產生美學,能看見策展團隊的用心。去年因為疫情,臺灣各地燈節皆因此取消,但上一屆國美館的國際臺灣光影藝術節仍如期辦理,一個多月共有13萬人參觀。今年光影節特別將展期訂在聖誕節開幕,持續至明年2月28日。
左起為策展人曾鈺涓、全國大飯店副董事長柴俊林、國立臺灣交響樂團長劉玄詠、國立臺灣美術館長梁永斐、立法院副院長蔡其昌、文化部政務次長蕭宗煌、立法委員黃國書。國美館提供。
展覽策展人曾鈺涓提到,展覽以英國詩人拜倫的《她走在美的光彩中》詩為發想,藉著詩中的「光」之隱喻,希望觀眾能在展覽所形塑的「光之劇場」裡,讓知覺與身體沉浸於數位打造的光與影情境之中,進入光影交織的世界,交融於光影和諧的曼妙氛圍。
國美館也規劃了一系列精彩相關活動,包括以互動科技及5G為主題的國際論壇、藝術家講座,以及多場親子活動,歡迎民眾一起參加。2月25日至3月20日間,以國美館全新打造的沉浸式劇場「U-108 Space」為舞台,與日本大阪藝術大學同步展出,由臺日藝術家共同創作的全新5G作品〈你的肢體笑顏 將是我的全部〉,發表一場臺日異地共演的全新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