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柯玉錕 大立光 溫嵐

【賴瑟珍看台灣】專訪臺北市政府副市長蔡炳坤 讓整座城市都是您我的博物館

旅奇傳媒/ 2021.12.23 09:20

【賴瑟珍看台灣】專訪臺北市政府副市長蔡炳坤  讓整座城市都是您我的博物館

臺北市正進行「打造無圍牆博物館」計畫,讓故事在您我身邊流動。 圖:shutterstock/來源

【旅奇傳媒/記者-張偉浩】台灣旅遊交流協會理事長賴瑟珍表示:以臺語「睡飽了沒」為問候語,展現親民形象的蔡炳坤副市長,人稱坤爸。在教育界資歷豐富,他在擔任臺中一中校長時,曾獲教育部頒發校長領導卓越獎,他也曾擔任第一任遴選產生的建國中學校長。

新聞圖片

▲(左起)臺北市副市長蔡炳坤、臺灣旅遊交流協會會長賴瑟珍。 記者-張偉浩/攝

2019年3月,他接任柯市府的第三位副市長,負責督導教育、文化、社會與觀光,在今年五月份疫情大爆 發,他以籌畫多時的「酷課雲」解決學校及家庭「停課不停學」的問題,讓學生有好的學習,讓家長有穩定 的力量。

又臨危受命,處理最繁瑣頭痛的疫苗問題,從後勤到前線,他用教育家的思維,精準抓出問題,化 解疫苗困境,令人感佩。 他不諱言自己出生貧困,因為民間俗稱的抽取豬母税,他的爸爸跟隨母姓而姓蔡,也是這樣的背景造就他溫 暖、謙和、柔軟、堅毅的個性。

我在這兩年半擔任臺北市政府觀光委員會委員的期間,看到他整合各相關局 處資源,推動大型節慶活動以及5+3+2+1的臺北巿政建設藍圖。我也受到他的感召,成為推廣無圍牆博物館的志工,今年臺灣旅遊交流協會主動與上海文教基金會及中華民國觀光導遊協會合作,為無圍牆博物館做文旅融合觀光紮根的工作,其目的在為疫後臺北市的旅遊注入更多歷史文化丶在地的元素。坤爸的金句:「走過泥濘的道路,才會留下深刻的足跡。」謹以這句話與受疫情重創的觀光產業共勉!

打造無圍牆博物館5+3+2+1 展現在地人文及整體生活場域、自然生態 讓故事在身邊流動

臺北作為首善之都,豐富的歷史人文、繁華的大樓商圈、自由多元的特質,已成為臺灣代名詞,也是最珍貴的軟實力,近年來臺北市政府推動一系列提升文化共融的政策,打破界線藩籬,不分族群、年齡、性別都能在此找到歸屬感,使得臺北不僅是國際性永續宜居城市,更是一個有文化、有溫度的地方。

如果濃厚文化是臺北市的靈魂,其背後便有一個與文化背景相關的人物。蔡炳坤出生於南投草屯鎮,畢業於國立花蓮師範專科學校,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學位,曾為臺中一中、建國中學校長,也擔任文化部政務次長,極其一生奉獻在文化與教育。而這樣豐富內涵,更被柯文哲任命為臺北市副市長,負責督導教育、文化、社會與觀光傳播等領域。

臺北建城百年、文協百年 形成一個多元融合的生活圈

臺北市就在一個富有文化底蘊的副市長手中有了不一樣的化學反應,無圍牆博物館也在這樣的時空下應運而生。臺北市副市長蔡炳坤表示,以前在臺中擔任副市長,臺中市正處於啟飛關鍵時刻,許多建設如火如荼推動當中,包括「臺中市12大旗艦建設計畫」,以及臺中清泉崗 國際機場「自由經濟示範區」計畫,為臺中落下了良好基礎,更讓未來的臺中有 了嶄新的面貌。

但回過頭來看臺北市,最不缺乏的就是建設,如何讓臺北有著無與倫比的迷人之處,那就要從文化著手!2020年是臺北建城百年,2021年則是 新文化運動下文協(臺灣文化協會)百年,這兩年是臺北市的大事,讓臺北因歷史際會交錯,形成一個多元融合的生活圈。因此,在市長柯文哲的擘畫下,蔡炳坤積極推動老房子文化運動、5大無圍牆博物館的「文化共融」,讓共融城市的 理念遍地開花,落實在市民生活之中。

新聞圖片

▲18世紀初中國沿海漢人移墾臺灣,於艋舺發展聚落,建立了河港、市街,移民帶來故鄉神靈的信仰陪伴,建立安定社會的力量,艋舺成為臺北的起家厝。 圖:臺北市政府/提供

新聞圖片

▲從1860年淡水河開港,茶葉貿易建立起大稻埕市街的發展基礎,也帶動了漢藥、南北貨及布疋的往來貿易,以及糕餅、戲曲等富裕生活的產業發展。 圖:臺北市政府/提供

新聞圖片

▲1896年由日本人在北投開設第一家溫泉旅館,也開啟了百年來豐富精彩的台灣溫泉文化歷史發展。 圖:臺北市政府/提供

一座城市的偉大 不在於它有多少新建築

蔡炳坤指出,一座城市的偉大不在於它有多少新的建築,重要的是它有多少歷史文化的故事,臺北從建城、設市到現在經歷各種不同的階段,從建城時代所留下的遺跡。當我們走進大稻埕,不只是看建築的新舊融合,更重要是探索自由人文歷史,跟著蔣渭水去走進曾經追求過的民主之路,那有多少的動人故事在裡頭。

所以無圍牆博物館最重要的就是「故事」,無 論是「北投溫泉」、「大稻埕」、「萬華 艋舺」、「城北廊帶」、「城南臺大」,都要旅客進去走讀、認識它背後的故事,才能帶動觀光文化產業的發展,做到不只是在產業化,更是在地化與國際化,成為臺北最有溫度的市政建設。

因此,無圍牆博物館打破「典藏、研 究、靜態展示」的模式,聚焦民眾參與及城區生活,形成特色文化,傳達自然環境與人類之間的密切關係,產生城區文化的在地認同。

新聞圖片

▲2011年正式登錄為歷史聚落,透過藝、居共生的作法化保存寶藏巖,創造聚落多元豐富的樣貌。 圖:臺北市政府/提供

打破「典藏、研究、靜態展示」模式 選定5個歷史意義經典街區

文化也不應該被侷限在博物館建築裡!為此,臺北市府從北到南重新盤點,選定5個歷史意義的經典街區,展現在地人文及整體生活場域,讓故事在身邊流動!

「北投溫泉」是全臺灣最早發展的溫泉,已超過100年,還能走進北投文物館,認識1921年建立的佳山溫泉,感受日據時代遺留下來的氛圍;「大稻埕」保有傳統產業老街,是臺灣新文化運動發展的重要場域,也能到霞海城隍廟祈求月老的祝福;「萬華艋舺」則是著名的「一府、二鹿、 三艋舺」的所在地,年代悠久的宮廟、青草巷、剝皮寮,到現在的西門紅樓、商圈,都見證了時代的變遷;「城北廊帶」 係指臺北車站以北,中山雙連捷運沿線樞紐,串連南西商圈、赤峰街文創店、蔡瑞月舞蹈研究社、臺北當代藝術館等古蹟,形成文創美學城市綠洲;「城南臺大」集結臺大、臺師大與臺科大等學府,獨立思想的知識份子在此聚集,結合寶藏巖、自來水園區、客家文化公園、紀州庵文學森林,是最有啟蒙氣息的區塊。

新聞圖片

▲日本時代敕使街道的開闢,仿造京都街道的規劃,城北這塊城區建立了現代都市計畫的雛型。 圖:臺北市政府/提供

融入活動才能賦予生命力 分享在地人也不知道的故事 除了5處無圍牆博物館,臺北市再開拓3 處較具現代化的場域,朝「5+3」無圍牆 博物館邁進。除了「信義松菸」、「士林北 藝」、「南港北流」,未來臺北市政府也計畫「進行式+2(臺北大縱走.三貓)」、「未來式+1(關渡好好玩)」讓無圍牆博物館昇華為5+3+2+1。

新聞圖片

▲5+3+2+1無圍牆博物館計畫。 圖:臺北市政府/提供

蔡炳坤表示,無圍牆博物館除了工程、場館之外,還要融入活動才能賦予其生命力。臺北市府在推動的過程中,不斷滾動式調整,每半年廣泛聆聽在地市民、文化團體的建議,再由跨局處整合硬體與活動等面向執行,發展套票、開發走讀遊程。

蔡炳坤指出,除了引入外地遊客認識,有些故事連在地人都不了解,透過讓大家親身接觸後更能體會臺北是個共融城市,產生在地認同。

像是今年3月間,市長柯文哲受邀參與「巴黎時裝週AW21—夏姿.陳」新系列發表影片拍攝,地點就在百年古蹟的觀音山蓄水池舉辦,並與模特兒一起拍攝,讓世界更看見臺灣。

今年寂寞星球公布10大旅遊城市,臺北全球第2的理由,是具有社會包容力及對自然景觀和文化的保護,從蔡炳坤身上,我們看見了無圍牆博物館打破了框架,強調人跟人的互動,以及人跟空間、建築物之間的關聯性,讓臺北滿滿文化氣息穿梭在巷弄之中,讓臺北人看見改變,以臺北為榮。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