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如何聰明吃湯圓?!健康過冬至

大成報/于郁金 2021.12.19 15:37
新聞圖片【大成報/記者于郁金/臺南報導】冬至吃湯圓傳統習俗,象徵著闔家團圓、凡事圓滿,但要怎麼健康吃可是有小技巧的喔!湯圓熱量高,每粒小湯圓的熱量約34卡,市售的盒裝芝麻或花生大湯圓一顆約60至70大卡,鮮肉約50至60大卡,4顆包餡湯圓已將近一碗飯的熱量;如果料理時又額外加入砂糖或是其他配料,那熱量就會爆表。臺南市政府衛生局建議民眾,可以將有餡、無餡湯圓搭配著吃,料理時可減少油量或減少糖量,也可用紅棗、枸杞取代砂糖,或使用蘿蔔香菇來取代肉絲蝦米來減少熱量。

臺南市政府衛生局提醒,有慢性疾病者在享用湯圓時要特別注意,像有糖尿病的人應注意食物份量的代換,因湯圓是糯米製成的,屬於全穀雜糧類食物,建議若有攝取湯圓時,飯量或其他全穀雜糧類食物必須減量以控制血糖,另外因為糯米的支鏈澱粉比例高,升糖指數高,食用後容易讓血糖快速上升,食用時應特別注意份量,並多搭配蔬菜及富含蛋白質之豆魚蛋肉類食物。

衛生局指出,而有高血壓及腎臟病的人,因為包餡鹹湯圓鈉含量較高,約為包餡甜湯圓的75倍,甜湯圓可適量食用,但吃鹹湯圓時則應避免喝湯,以減少鈉的攝取;有胃食道逆流困擾的朋友,因糯米不易消化,加上甜食易導致胃食道逆流,建議要酌量食用並細嚼慢嚥;另外,吞嚥、消化或腸胃功能不佳的民眾及長者要特別留意,可將湯圓切成小塊,酌量食用並細嚼慢嚥,避免因為湯圓體積過大,導致消化不良或食道阻塞等危險。

臺南市政府衛生局表示,提供以上幾種湯圓健康選、聰明吃的小撇步,希望民眾可以健康過冬至,輕鬆沒負擔。

冬至是一年24節氣中的第22個節氣,是太陽到達黃經270度開始,是我國農曆最重要的節氣之一,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是24節氣中最早製訂出的一個,依照我國傳統的曆法,以5日為一候,三候15日為一節或一氣,在一年裡又分為12節與12氣,合稱為24節氣,因為冬至並沒有固定於特定一日,所以和清明一樣,被稱為「活節」,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

《漢書》有云「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說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

清代王瑛《鳳山縣志》記載「十一日冬至,家作米丸,祀先禮神畢,卑幼賀尊長者,節略如元旦。有祖祠者,合族祭之,謂之祭冬,家團圓而食,謂之添歲,即古所謂亞歲也。門扉器物,各黏一丸,謂之餉耗」。《臺灣府志》(1696)卷七記載「冬至,人家作米丸祀眾神及祖先,舉家團圞而食之,謂之『添歲』;即古所謂『亞歲』也。門扉器物各粘一丸其上,謂之『餉耗』。是日,長幼祀祖、賀節,略如元旦」。

根據維基百科資料顯示,湯圓是中華、琉球傳統小吃之一,是冬至應景的一種食品,多為糯米製成。吳語稱為「湯糰」;興化語稱之為「丸囝」;臺語稱為「圓 仔」,客話稱為「粄圓」,通常作成紅白兩色,餡子分為以芝麻和豆沙為代表的甜湯圓和以鮮肉等為代表的鹹湯圓。...湯圓起源於宋朝,當時各地興起吃一種新 奇食品,即用各種果餌做餡,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在鍋裡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後來有的地區把「浮元子」改稱元宵,大部分中國南方人家習慣在 春節早晨,都有閤家聚坐共進湯圓的傳統習俗。

至於如何煮湯圓,小編蒐集正確方法,提供參考:
1、開水下鍋:先用大火將水煮開,用勺子將沸騰的水順攪,形成小漩渦再將湯圓下鍋,用勺子將湯圓輕輕推開,這樣,湯圓隨著水旋轉,不易粘鍋。
2、文火慢煮:湯圓入鍋大火煮至浮起後,迅速改用文火煮,以防湯圓在大火中不斷翻滾破裂,而且若湯圓不斷翻動,受熱不均還易外熟內硬不好吃。
3、冷水飄熟:湯圓入鍋後,每開一次應加入適量冷水,使湯圓保持似滾非滾狀態,煮開兩三次後,就可撈出食用,這樣煮出的湯圓質軟不硬,香甜可口。(于郁金攝)新聞圖片新聞圖片

熱門關鍵字:

旅遊美食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