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寶林茶室 地震 清明連假

異位性皮膚炎需多進補?中重度患者打破搔癢難耐,幫肌膚「清零」

華人健康網/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 2021.12.07 17:47

全台有近30萬人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約占全人口的1.28%,是國人常見的皮膚疾病。但是,對於異位性皮膚炎卻常見不少迷思,像是「避免飲食過敏就好,不需積極治療」、「異位性皮膚炎需多加進補」等,讓皮膚科醫師帶你一次破解!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易面臨「癢-抓-更癢」的惡性循環。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易面臨「癢-抓-更癢」的惡性循環。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易面臨「癢-抓-更癢」的惡性循環

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理事長、台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朱家瑜教授指出,民眾普遍對於疾病不了解,常誤以為異膚「僅發生在孩童時期」與「單純皮膚過敏」。實際上,異位性皮膚炎不是單純的皮膚問題,是由遺傳與環境間複雜的交互作用,而觸發週期性的免疫反應失調的慢性疾病,患者易面臨「癢-抓-更癢」的惡性循環。部份患者病情延續到青少年與成人,10歲以上有高達37%屬於中度與重度患者,他們一年會面臨三、四次的嚴重發作,一次就持續好幾個月。因為無法治癒,需終生用藥控制,長期跟疾病抗戰。

朱家瑜醫師進一步指出,中重度患者常因難忍且無法根治的「癢感」而持續抓撓,輕則產生大量皮屑,嚴重時皮膚遭嚴重破壞,導致龜裂、出血、滲出腥臭組織液,一到晚間癢感加劇,難以入睡。長期除了睡眠品質差影響生活外,皮膚變紅、皮紋變深亦造成病友外貌變化,導致人際交往陷入困境。

根據國外研究發現,中重度異膚病患在參與研究的過去一年內發生憂鬱症與焦慮症的風險,較一般人高40%及18%。經長期觀察,中重度異膚孩童成長為青少年後,出現憂鬱、易怒與社會退縮行為的風險增加,除長期影響病患人格、社交與職涯發展,更增加家庭與社會負擔。

異位性皮膚炎依嚴重程度,治療分為三階段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主治賴柏如醫師表示,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主要依「皮膚屏障缺損」與「免疫系統不正常活化」的嚴重程度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是重要的基礎保養和患者衛教,以保濕劑為主,維持皮膚保水度,輕度病患若有局部病灶可採用類固醇藥膏,同時也可使用口服抗組織胺舒緩癢感。然而,若反應不佳,或者為中度患者對第一階段的治療有限,第二階段可加上局部免疫調節藥膏、照光治療、短期口服類固醇等。若發炎症狀持續惡化,甚至為重度患者,第三階段則可使用口服免疫調節劑,但可能造成肝、腎等較大負擔,需定期抽血追蹤肝腎功能和血球數量。

尤其,過去傳統治療對中重度患者效果有限,導致服藥意願與順從度低落。除已上市數年的針劑生物製劑外,政府今年陸續核准兩款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為異膚患者帶來更多治療選擇,進入肌膚「清零」時代,可緩解搔癢、找回潔淨肌膚。呼籲病友應清楚認知異位性皮膚炎如同高血壓與糖尿病一般,是需要長期穩定用藥的慢性疾病。此外,民眾也應正確認識異位性皮膚炎,給予患者多一點同理、少一些異樣眼光。

破解異位性皮膚炎常見迷思

許多民眾因見到異膚患者脫屑、搔癢,誤以為是「傳染性疾病」。許多家屬存有「孩童專屬」、「食物過敏導致」等不正確觀念,甚至以為異膚是免疫力低下導致,需多加進補免疫系統,不僅如同提油救火越補越糟,更忽視青少年與成人異膚患者的處境,以及尋求正規治療的重要性。

破解異位性皮膚炎常見迷思。(圖片提供/賴柏如醫師)

破解異位性皮膚炎常見迷思。(圖片提供/賴柏如醫師)

文章連結 https://www.top1health.com/Article/248/87674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