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小凌】法國作曲家浦朗克的雙鋼琴協奏曲譜寫於一個充滿怪誕新奇思想的創作年代;國家交響樂團馬寇爾顧問將攜手鋼琴雙傑:嚴俊傑、盧易之演繹浦朗克奔放迷人的雙鋼琴協奏曲。12月3日臺北國家音樂廳、12月11日高雄衛武營音樂廳《法蘭西琴緣》音樂會,國家交響樂團同時再現聖桑斯經典交響詩作品《骷髏之舞》及華美絢爛的第三號交響曲《管風琴》。
準馬寇爾攜手鋼琴雙傑嚴俊傑(右﹚盧易之演出。陳小凌攝影。
準馬寇爾(Jun Märkl﹚表示:「這是樂季「法國音樂」主題的第二場音樂會,聖桑斯的《骷髏之舞》帶有幻想的色彩,是法國音樂文化中的第一首交響詩作品,同場有浦朗克寫於1932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雙鋼琴協奏曲,不同時空背景會誕生出不同的音樂,聖桑斯《骷髏之舞》寫於戰後整體低迷氣氛,第三號交響曲《管風琴》則誕生於戰爭11年後的經濟復甦,而浦朗克的雙鋼琴協奏曲,則譜寫於一個充滿怪誕新奇思想的創作年代;國家音樂廳及衛武營音樂廳都擁有非常棒的管風琴,我希望藉由法國音樂主題的節目,讓大家聽見19世紀法國重要作曲家的作品,進而更了解法國音樂的全貌。」
《骷髏之舞》是聖桑斯最負盛名交響詩之一,改編法國詩人亨利‧卡薩利斯(Henri Cazalis)同名詩作,鬼魂狂歡之夜,節奏神秘怪誕卻不失輕快幽默。樂曲開始以豎琴撥絃象徵十二聲鐘響,表示午夜到來,或許藉此暗喻在死神的界域,聽不見來自教堂的響亮鐘聲。關於詩中描繪死神演奏小提琴的場景,作曲家特別要求改變獨奏小提琴的定絃音高,以便用空絃演奏被稱為「魔鬼音程」的刺耳聲響,「聲」動地刻畫出死神的形象。作為率先將木琴引進交響樂團的作曲家,聖桑斯巧妙地運用清脆響亮的木琴音色,搭配絃樂的「用弓背奏」(col legno)演奏技巧,逼真地呈現骷髏骨頭舞動和碰撞產生的聲響效果,讓我們聽見動態十足又傳神的骷髏之舞。
國家交響樂團馬寇爾顧問。陳小凌攝影。
聖桑斯華美絢爛的第三號交響曲《管風琴》,完成於1886年,由倫敦愛樂協會委託創作,被公認為其最具原創性的交響曲。聖桑斯13歲進入巴黎音樂院,主修作曲與管風琴,更以23歲的年紀,擔任官方馬德林教堂的首席管風琴師。19世紀中因管風琴製造技術的突破,讓聖桑斯將管風琴加入交響曲中,成了音樂史上的創舉。第三號交響曲首演之後的兩個月,摯友李斯特過世,因此,總譜11月出版時將此曲提獻給李斯特。這個作品深受李斯特循環曲式(Cyclic Form)的影響,並且朝向交響詩、多樂段的長樂章作品形式創作。
擔任浦朗克雙鋼琴協奏曲的鋼琴家嚴俊傑說:「浦朗克是法國人,是德布西和拉威爾之後的新秀,也是法國六人組中的一員,他的音樂有許多的突破與創新,所以在這首雙鋼琴協奏曲裡,有來自印尼的「甘美朗」音響,也有運用莫札特D小調鋼琴協奏曲作品的元素,同時,也能聽見爵士和香頌,以及琵雅芙(Edith Piaf)的影子。」鋼琴家盧易之則說:「雙鋼琴一同彈奏時所展現的競爭感,透過彼此的拋接與對話,全曲有著豐富的戲劇張力。此外,下半場的聖桑斯第三號交響曲《管風琴》,因為不是每個音樂廳都有管風琴,所以非常推薦樂迷親臨欣賞。」
鋼琴雙傑嚴俊傑盧易之現場彈奏。陳小凌攝影。
浦朗克的音樂還帶有法國特有的輕盈和優雅,充滿清新動人的旋律。這首雙鋼琴協奏曲是浦朗克邁入創作顛峰時期的佳作,為巴黎著名的沙龍女主人兼藝術贊助者波力雅克公主的委託創作。此曲以莫札特降E大調雙鋼琴協奏曲為藍本,氣氛歡悅,質感清新。全曲對整體合奏的要求遠勝於鋼琴技巧,鋼琴家彼此間及與樂團間淙淙昇湧的對話著實挑戰音樂家彼此的默契。鋼琴獨奏的部份沒有艱澀的技巧,也省略了炫技的華彩樂段。木管、銅管、打擊樂比絃樂的角色更為吃重,常與鋼琴相互呼應,製造出獨特的音響效果。全曲充滿旋律,風格多變,如拼貼花布般令人目不暇給。
法國巴黎銀行台灣區總經理博瑪儂 (Manon Breuvart)說:「這次音樂會將展現兩位法國作曲家的作品,而NSO藝術顧問準・馬寇爾也與法國有著深厚淵源,我們透過與NSO長達十一年的合作,希望讓樂迷們欣賞到法國音樂家的偉大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