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海龜鼻子夾出長長的吸管,這段影片讓人怵目驚心之餘,也叫人省思人類究竟做了什麼傷天害理的事?全球知名連鎖咖啡店跨海找上台灣環保塑膠科技公司,採用能被微生物吃掉,獲得國際認證的製品,替代不可分解有害環境與物種的塑膠。
化工專業出身的黃建銘,原來做的是高分子材料,幾十年前,人類還不知道該如何處理這些被製造出來的垃圾,雖然在人類文明進程中,塑膠確實是個很好用的東西,耐用便宜又多用途,只為目的卻不曾想到如何收拾殘局,以至於使用氾濫後,看到地球上甚至野生動物的腸胃裡都是塑膠。
「印地安人有一句古老諺語,要等到最後一條河被污染,最後一棵樹被砍掉,最後一條魚被抓了,最後才發現,錢不能吃,你什麼都不能做。」日常生活中的萬用塑膠,最大的優點變成最大缺點,「在你有生之年看不到它被分解,一般的動植物死了之後,屍體會分解,塑膠不會。」
1985年黃建銘在實驗室裡忽然對「會吃塑膠的微生物」論文題目感到興趣,但差點畢不了業,「因為所有微生物都寧願死亡也不吃塑膠,去所有石化廠找這些微生物,看有沒有一隻比較強一點,結果材料通通都不爛。剛好開春我最後再種一次微生物下去,老師打電話給我說,你那個菌長出來了!」黃建銘高興極了,這是用口香糖材料餵養的微生物,終於活下來了。就此展開他「可吃塑膠的微生物研究」。
但很多所謂可分解、可回收的塑膠製品,從能回收處理,一再循環,到最後不能回收了怎麼辦?反覆回收使用的東西也會越做越劣級,最終還是得被燒掉,難道不能研究出一種是可以拿去當堆肥,最後爛掉和大自然可融合一體的嗎?
「老天爺早就給我們答案,以前沒有人類變出來的人工物,最後都會化為塵土,這些都是碳水化合物,像饅頭還有我們每天煎的蛋,蛋白質也是高分子材料,今天就去模擬自然界的這種東西,只不過做饅頭要做得很紮實,把它做到一支餐具,把高分子聚合的化學結構,和碳水化合物越接近越好,這樣它就會水解,微生物就會開始把它吃掉。」
就在化學分子結構中研究再研究,生物分解塑膠經過嚴格的管控與國際認證,毒性、使用性都得安全把關,甚至要用蚯蚓做無毒測試。
2020年是塑膠革命元年,黃建銘說,他們要把不會爛的都改成會爛的,台灣早已默默做了二十年!「材料沒有所謂好壞,我們要用在對的地方。其實塑膠沒錯,端看人類的行為,人亂丟和塑膠哪有關係?所以教育最重要!」
微生物其實不微小,用生物分解塑膠,它發揮大大的影響力。
看更多 → 【人文講堂】生物可分解塑膠與循環經濟 - 黃建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