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柯文哲 京華城 葡萄桑颱風

陳婉真說故事》非洲農技團員陳高明的人生體驗

優傳媒/ 2021.11.23 23:04

駐非期間,陳高明(右一)把農技團每月發給他的生活津貼用來聘請當地青少年及兒童,從事守衛及宿舍庭院整理等工作,每人按工作性質不同發給若干津貼,這幾個孩子的家庭生活頓獲改善 。(圖/均由陳高明提供)

 

作者/陳婉真

 

早在1960年代,有「非洲先生」之稱的前外交部次長楊西崑,已經預見台灣未來的外交處境,勢必會受到中國的步步進逼,他向蔣介石建議,由政府派出農耕隊,幫助非洲新興獨立國家改善農業技術,蔣介石接受了。有很長一段時間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席次保衛戰,就是靠非洲國家的支持而力撐的。

 

當然,除了農耕隊之外,那些邦交國要求的一些諸如公共工程建設,甚至私下塞給政要一些紅包、幫他們蓋豪宅…等,透過這種種形式的金錢外交,獨裁統治下的台灣,究竟政府花了多少錢,外界不得而知。我們當時就揶揄這些國家是「小朋友」、「黑朋友」。

 

幾內亞比索是世界十大窮國之一,這是首都一處公共給水處,眾人從左邊高高的桶子取水,洗澡洗衣一次解決。

 

1971年台灣被逐出聯合國後,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經濟起飛,非洲國家轉而成為中國最積極加強外交力道的受益國,中華民國在非洲的邦交國只剩史瓦帝尼(史瓦帝語:Umbuso weSwatini,英語:Kingdom of Eswatini)一國,即便非洲先生還在世,也無力回天。

 

鮮少人知道的是,楊西崑因為憂心台灣的國際處境,於1971年曾向蔣介石提議,認為台灣與中國應該明確切割。楊西崑並具體建議,將中華民國改名為「中華台灣共和國(Chinese Republic of Taiwan)」原來在國內最早倡議「台灣共和國」的「台獨份子」竟然是楊西崑!

 

根據美國國務院「台北5869」號解密電文指出,楊西崑後來還與美國駐台大使馬康衛秘密會晤,並提出了改國名的看法。具體作法是蔣介石以行政命令擱置憲法,解散國民大會、立法院、監察院等機構,通令全島進行公投決定台灣前途,由台灣人民選出制憲會議,設立一個新的單一臨時民意代表機構,該機構由2/3台灣人、1/3外省人組成。

 

楊西崑表示,這個方案需要美國支持並說服蔣介石。但馬康衛在回覆電文中評論,這樣的方案低估了實施上的複雜度,以及在內政與外交上的可能結果,並懷疑蔣是否會這樣做。而美國總統尼克森及其高級顧問季辛吉,因為正在籌劃北京之行,不理會這個方案。

 

以當年的戒嚴令下,楊西崑這樣的想法與作法已經觸犯了叛亂罪,不但著手實施還私通美國,但不知為什麼他的命運竟然和雷震相差如此巨大。雷震為籌組「中國民主黨」而於1960~1970年入獄10年,楊西崑倡議改國名為「中華台灣共和國」竟然沒事,實在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幾內亞比索婦女早婚,圖中持塑膠盆子的婦女已是四個孩子的媽,養兒育女似乎是女性的責任,陳高明經常看她忙進忙出,卻沒見過孩子的爸。

 

再回頭談農耕隊,根據「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Fund,簡稱國合會)」的沿革,1959年12月28日,中華民國政府派遣農技團赴越南協助發展農業,自此揭開我國對外援助的序幕。

 

1961年政府成立「先鋒案執行小組」專責派遣農耕隊前往非洲國家,1962年擴大該組織為「中非技術合作委員會」。1972年「中非技術合作委員會」與「外交部海外技術合作委員會」合併為「海外技術合作委員會」(海外會),專責我國對外技術援助工作,協助友好發展中國家農業發展。其後伴隨國內經濟快速成長,政府於1989年成立「海外經濟合作發展基金管理委員會」(海合會),對友好發展中國家提供各種經濟援助。

 

嗣後基於援外業務日益專業,為整合援外資源,經行政院提請立法院審議,於1995年12月19日三讀通過「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設置條例」。1996年1月15日總統明令頒布生效後,「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於當年7月1日正式成立,海合會及海外會則分別裁撤。

 

簡單說,國合會是外交部的小金庫,以基金會形式規避立法院的監督。援助項目包括投資融資、技術合作、人道援助及國際教育訓練等方式執行,協助的項目包括環境、公衛醫療、農業、教育、資通訊及中小企業等。

 

在南投竹山一位知名的竹藝大師陳高明,就曾經參加這項援外計畫,於1995年以「駐幾內亞比索農技團」的「竹工藝技師」身分,到這個西非國家工作了兩年。

 

陳高明指導學員製作藤椅,他坐在藤圈上,告訴學員人體工學的原理。

 

「幾內亞比索是全世界十大窮國之一,這個國家的電力、通訊等民生重大公共設施,都被外國公司承包了,人民生活困苦,連起碼的三餐溫飽都很困難。

 

另一方面,很多難纏的傳染病如愛滋病,就是從那裡發源的;腦膜炎、瘧疾等也很難撲滅,我在那裡就得過一次瘧疾,現在回想起來,在非洲的生活,簡直就是拿生命換取薪酬的危險工作。難怪我剛錄取時一位國合會長官說:『去那邊好好體會人生。』親身經歷之後,才真正了解他所說體會人生的意思。」陳高明說。那年他38歲。

 

陳高明在成為竹藝師前,曾在外銷工廠擔任過廠長,這樣的條件正好符合國合會的人力需求,他們希望外派的竹工藝技師不僅僅會做工藝,更重要的是能够教導當地學員如何經營工廠,並將產品成功外銷,才能永續發展。

 

他雖然隸屬於農技團,但工作內容和教導農業技術有別,工作地點也不同,農技團要深入農村,推展竹工藝則在首都。即便是首都,生活條件也非常差,一年內只有半年供電,所謂自來水只有在深夜轉開水龍頭,才能一滴滴的接水;而烹煮所需的瓦斯則要透過大使館購買,電力則靠大使館提供的發電機。

 

那時從台灣到幾內亞比索,要從台北飛到香港,再轉往巴黎後轉里斯本,然後轉往塞內加爾,再轉機抵達幾內亞比索,光是一趟飛機旅行,就花掉兩天的時間。

 

他除了到任的第一個禮拜和農技團會合,先報到並了解一些當地工作注意事項等,接著就一個人前往首都比紹(葡萄牙語:Bissau)就任。

 

他一個人住在首都手工藝發展中心展示館後面的宿舍,所有生活所需都要自己打理,農技團團員笑稱他是「亞細亞的孤兒」。外派期間待遇算是很高,一通過口試、體檢等,就先核發約10萬元的安家置裝等費。駐外期間本俸每月9萬元,還有駐外加給,外加3千元生活補貼,主要是供他聘請幫傭所需,他則找來附近的青少年幫他擔任守衛及協助整理環境等,煮飯洗衣等工作自己做,因為當地就業條件幾乎是零,如此一來也算幫助了好幾個家庭改善生計。

 

離開農技團回國後,陳高明(左)除擔任大學竹藝講師外,也挑戰高難度的竹工藝 ,這是一本名為工藝與時尚的目錄封面,他右手碰觸的那張椅子名為孟宗43竹椅,是由德國設計師康斯坦丁所設計,他用43根竹材製作而成 ,雖然價位很高卻廣受歡迎。

 

「我們的薪資看起來很高,但你知道這些是用生命換來的。」事隔二十多年,回想起為時兩年多的非洲生活,陳高明依舊印象深刻,他除了感染一次瘧疾之外,還因為在整理庭院時,足部遭到一種俗稱「樂樂蠅」(蠅蛆病,英語:Myiasis)在傷口下蛋而不自知。這種情況如不處理,等到成蟲後寄生在人體內的成蟲隨著血液四處流竄,常導致視神經受損而失明,甚至喪失生命,由於人體在被叮咬時幾乎沒有感覺,有時還會產生睡意睡著了,因而稱為「樂樂蠅」。

 

那一次幸好他沒有睡著,感覺腳趾頭怪怪的,才發現趾頭腫了起來,他用力將腳趾紅腫處擠破,發現裡面一堆蠅卵,立刻全部清除。

 

至於工作方面對他而言可謂勝任愉快,他是竹藝技師,到了幾內亞比索卻是以藤編為主,但這些都難不倒他。除了開班授課之外,離職前又多花了3個月的時間幫他們辦了一場相當成功的國際展覽會,因為實在太想家了,雖然農技團極力慰留,他還是決定回國,結束那段難得的非洲生活體驗。

 

竹山紫南宮是很多企業主求發財金的知名土地公廟,多年前陳高明幫廟方製作一隻竹製金雞母,擺在廟前廣場後造成轟動,很多善男信女紛紛前往觸摸或拍照,聽說發財運源源不絕而來。

 

「我只能說那真是天堂和地獄的差別,一樣是人類,生活條件差異竟然這麼大。」陳高明感慨萬千,回台後有很長一段時間醒來時常不知身在何處,走在竹山街頭,即便是綠燈,也不敢過馬路,因為他已經習慣了非洲沒有紅綠燈的生活。

 

隨著國際局勢的轉變,台灣近年來在協助第三世界國家的政策上有所調整,已經不再以建交為前題,純粹是盡世界公民的責任,以我們自己的軟實力進行援外;在技術合作方面也一改從前的尖兵方式,轉而以顧問團形式予以輔導。早年農技團員的博命演出已成絕響(現在的農耕隊反而成為在國內協助解決農村勞力短缺的救兵),那段非洲的生活經驗,卻是陳高明人生中永難磨滅的一段意外旅程。

 

作者簡介

陳婉真,曾擔任《中國時報》記者、美國《美麗島週刊》創辦人、立法委員、國大代表、台灣產業文化觀光推展協會理事長、綠色台灣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等職務。

她生於彰化縣,從小立志當新聞工作者,台灣師範大學畢業便後順利考進中國時報,仗義執言和使命必達、務實求真的精神,讓她在新聞界以犀利觀點聞名。

她在戒嚴時期挑戰禁忌,即投入政治改革,因此成為黑牢裡的政治犯,但是無畏無懼的堅持理想,不論藍綠執政,從不向威權低頭。

現在是自由撰稿人,想記錄主流媒體忽略的真實台灣故事,挖掘更多因為政權更迭而被埋沒的歷史。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