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中鋼 館長跳車 賤內

金魚眼、香腸嘴… 蕁麻疹發作全吃出來的?醫師破解迷思

匯流新聞網/陳 鈞凱 2021.11.20 10:00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金魚眼」、「香腸嘴」、「風疹塊」!台灣有超過500萬人發生過蕁麻疹,是常見的皮膚病之一,不少人都以為折磨人的慢性蕁麻疹是因食物而引起,刻意忌口,這個不吃、哪個不碰,但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長朱家瑜破解迷思,表示慢性蕁麻疹成因複雜,是一種自體免疫相關疾病,絕大多數與食物無關。

朱家瑜門診中就曾收治一名出家人病患,因為過去看診曾被醫師告誡不能吃某些食物,3年來竟只吃自己種的蔬菜配白飯,長期壓抑,但其實全搞錯方向了。

台大醫院透過健保資料庫研究發現,慢性蕁麻疹患者伴隨發生焦慮症、睡眠障礙或是陣發性情緒疾患等精神疾病風險是一般人的1.43到2.32倍,而慢性蕁麻疹患者合併使用精神科用藥是一般人的1.95到2.7倍,特別是進入冬季,若患者心理壓力大或情緒不佳,病況就會進入惡性循環,使得病情逐漸惡化。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副秘書長黃毓惠指出,蕁麻疹患者的皮膚會出現紅、腫、癢,外觀上可分為風疹塊及血管性水腫。風疹塊外觀如同蚊子叮咬般、大小不同的腫塊,通常在24小時內皮膚會恢復正常外觀;至於血管性水腫好發於眼睛、唇舌、咽喉等血管密集的黏膜處,因此也有金魚眼、香腸嘴的別稱,倘若是在咽喉黏膜發生水腫,更可能阻塞呼吸道而有致命的危險。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今年就更新診治共識,強調「診斷:症狀反覆發作持續超過6周,即為慢性蕁麻疹患者」、「處置:藥物治療單純化,接軌國際指引建議」以及「評估:治療成效納入患者自覺評估,有助治療最適化調整」三大點。

台大皮膚部醫師卓雍哲強調,蕁麻疹治療成效有賴於醫病雙方間的合作,需要病患透過自覺評估反饋給醫師,主治醫師才能依照病情進展調整最適化治療方針;且慢性蕁麻疹是全身性疾病,須兼顧藥物及非藥物治療,日常生活中要避免「食、衣、住、行」四大雷區,包括避免刺激性食物,如麻辣鍋等含酒精、香精、辣味食物,避免換季衣物未清洗便直接穿,避免天冷長期緊閉門窗導致屋內空氣不流通,粉塵累積,出門應避免溫差或日光照射等誘因,誘發蕁麻疹發作。

照片來源:台灣皮膚科醫學提供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首例!連打三劑中國疫苗「加強針」仍確診 20歲台男柬埔寨返台中招

台灣疫苗過剩打不完怎辦? 陳時中吐實話「也只能銷毀了」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熱門關鍵字:

蕁麻疹 過敏 食物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