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健保資料庫統計,全台約有 20~25 萬人為慢性蕁麻疹患者,且患者多為 30~49 歲女性。目前雖誘發疾病原因不明,推測可能和女性的體質,以及需要兼顧工作與家庭,長期壓力大有關。
慢性蕁麻疹 3 症狀,竟有致命危機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副秘書長黃毓惠醫師指出,蕁麻疹患者的皮膚會出現紅、腫、癢,症狀若反覆發生超過 6 週,即為慢性蕁麻疹。蕁麻疹發作時,外觀上會出現以下症狀:
- 風疹塊:如同蚊子叮咬般、大小不同的腫塊,通常在 24 小時內皮膚會恢復正常外觀。
- 血管性水腫:好發於眼睛、唇舌、咽喉等血管密集的黏膜處,易出現金魚眼、香腸嘴;倘若是在咽喉黏膜發生水腫,則會因阻塞呼吸道而有致命危險。
與蕁麻疹的「癢」共存,該怎麼做?
本身也是慢性蕁麻疹患者的黃毓惠分享,自己從國中開始,就過著與蕁麻疹共存的日子;直到進入醫學系準備專科醫師考試時,因同時需照顧病患,又忙於進修,龐大壓力造成蕁麻疹大失控,讓她長期無法好好入眠,影響生活品質。
因此,她用自身經驗分享,如何與蕁麻疹的「癢」和平共處?「多數慢性蕁麻疹患者誤以為藥物使用之後,應該即刻見效,但慢性蕁麻疹是一個免疫相關疾病,應與慢性病一樣,長期服藥控制才能與病共存。」
台大皮膚部主治醫師卓雍哲表示,蕁麻疹的「癢」是個主觀症狀,治療成效有賴於醫病雙方間的合作,因此,需要病患透過自覺評估反饋給醫師,讓主治醫師能依照病情進展調整最適化治療方針。
他進一步說明,慢性蕁麻疹是全身性疾病,須兼顧藥物及非藥物治療。特別是而在非藥物治療也可透過患者自主照顧,避免過敏原,以達症狀改善。
避開生活 4 大雷區,找「蕁」新人生
卓雍哲提醒,日常生活中可避免以下「食、衣、住、行」四大雷區,讓自己遠離蕁麻疹反覆發作的危機。
- 食:避免刺激性食物,例如,麻辣鍋等含酒精、香精、辣味食物。
- 衣:避免換季衣物未清洗便直接穿,購入新衣物也應清洗後再穿著。
- 住:避免因為天冷而長期緊閉門窗,導致屋內空氣不流通、粉塵累積。
- 行:出門應避免溫差過大,或日光照射等,誘發蕁麻疹發作。
除此之外,患者應放心配合醫師、耐心持續用藥、安心日常生活,提高疾病認知,並以積極、正確的態度來面對,才能使症狀得到良好的控制。
文 / 黃慧玫、圖 / 胡家芸
延伸閱讀:
蕁麻疹症狀有哪些?如何保養、治療與預防?這 7 種含有「組織胺」的食物別再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