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用於治療細菌感染,為疾病治療常見而必要的藥品,不過根據研究,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部分細菌產生抗藥性的比例大幅增加三倍,甚至將近六成的感染科醫師,在治療時曾面臨無抗生素藥物可用的困境,「無藥可醫」恐怕已經成為了現在進行式。
新冠患者若加上抗藥性細菌感染 住院時間延長 3-5 倍
根據國際研究顯示,若新冠患者感染抗藥性細菌,將會延長 3 至 5 倍的住院時間,另外,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部分抗藥性細菌的比例也增加 3 倍,不只未來恐怕會面臨無藥可醫的窘境,還會影響到人類健康及財政,若此問題未控制,到了 2050 年,台灣將每年損失 3000 億。
而根據疾管署資料顯示,若問題持續延燒,2050 年國內每年將有 3.3 萬人因抗生素抗藥性而死亡,相當於死亡人口中超過五分之一為抗藥性感染而死。
抗生素對付的是「細菌」,而非病毒!
許多民眾都認為抗生素可以治百病,或是感冒到醫院就診時,會問醫生「我可以拿抗生素嗎?」,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表示,抗生素是一種可以抑制細菌生長或是殺死細菌的藥物,目前有許多種可以用來治療細菌感染,而抗生素是延長人類總體壽命長度的關鍵。
抗藥性細菌在台灣的比例正在攀升
而什麼是抗生素的抗藥性呢?王復德表示,若不當使用抗生素,抗生素將無法完整作用於細菌中,進而產生「具抗藥性細菌」,而具抗藥性細菌不斷繁衍的話,抗生素對細菌的影響就會降低。
若抗生素抗藥性未能有效控制,可用的藥物治療將會持續減少,不只增加治療難度,也會降低治療品質,調查顯示,近 9 成醫師表示更常需合併兩種以上的抗生素來進行治療、或是改用廣效型的抗生素,而 7 成以上的醫師表示因此可能造成副作用增加、住院時間拉長、預後變差等狀況。
對抗抗生素抗藥性 三個關鍵角色:民眾、醫界、政府
要對抗抗生素抗藥性,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陳宜君表示,民眾、醫界、正扮演了重要角色,陳宜君理事長表示,臨床也常常看到民眾對於抗生素的使用方式錯誤,例如,抗生素對於普通的感冒無效,因為感冒通常是由病毒引起,而抗生素是針對細菌的。
如果服用抗生素,務必依照醫師的處方指示用藥。確實完成用藥療程,切勿擅自停藥,也不可使用他人的處方藥物或自行購買。
而除了觀念的重視不足、需要持續教育外,藥品的儲備也是一大挑戰。由於細菌抗藥性問題難以緩解,在缺少誘因下,僅少數藥廠願意投入抗生素研發,恐將造成面對抗藥性細菌無藥可對抗的狀況。
正確使用抗生素 切記「四不一要」口訣
世界衛生組織(WHO)將每年 11/18 至 11/24 訂定為「世界抗生素認知宣導週」,希望能提高全球對抗生素抗藥性的認識,促使政府、醫療人員與大眾共同採取行動,陳宜君表示,民眾在使用抗生素時,「四不一要」的觀念也很重要:
- 「不」主動要求抗生素
- 「不」隨便自己買抗生素來吃
- 「不」吃他人的抗生素
- 「不」要隨便停藥
- 「要」遵守醫囑使用抗生素
而醫師應遵守控管與正確開立抗生素的原則,避免開立過量、不適當或不必要的抗生素。最後,面對抗生素抗藥性問題,也期盼政府能夠給予更多支持,建立對於研發或引進新藥的友善環境。
文/李祉函 圖/何宜庭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