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2022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展蔓生撒古流 反思跨族類共享共生關係

民生@報/ 2021.11.19 17:25

【文/陳小凌】2022年「第59屆威尼斯國際美術雙年展」台灣館,代表參展藝術家撒古流(Sakuliu)、策展人派崔克‧佛洛雷斯(Patrick Flores)偕同臺北市立美術館團隊,於今日宣布展名「蔓生:撒古流」(Kinerapan: Right of Crawling),撒古流將以數件含括雕塑、裝置、與動畫的全新作品創造精神性場域,以部族傳統敘說當代寓言。

 

排灣族藝術家撒古流。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撒古流成長於屏東排灣族達瓦蘭部落的藝匠家族,其作品在繪畫、雕塑、裝置、建築等,有感於傳統文化被移花接木、甚至漸次消逝,決定身體力行文化存續與復振。他透過田野調查訪談耆老的智慧並以圖文紀錄、搭建石板屋傳承文化象徵與精神、創作雕塑體現對傳統與現代文明交會的反思,以及開辦「達瓦蘭部落有教室」、發起「原民菁英回流」、「原民正名」及「還我姓氏」等民族自覺行動。

其創作植基於日常社會實踐中,2018年榮獲第二十屆國家文藝獎。近年來專注於排灣族古典哲學的思想與研究,並化為文字與繪圖方式呈現,2014年以所著《祖靈的居所》獲第38屆金鼎獎。

 

主題「蔓生」源於一字義廣泛的排灣語「Kinerapan」,指物種的蔓生、攀爬,也有範圍、距離與深度的意涵,如廣大森林在土地上佔有的面積、河川流域及動物遷徙的空間等。廣義的說,它可以指涉抽象的距離與時間跨度,包括想像所能企及的最遠疆界。此外,爬行也是人類成長過程中,一個與地心引力抗衡、對世界展開探索的重要階段。

 

展覽以排灣族存世傳統的兩個概念「Semiljeva」(分享的喜悅)與「Lingulj」(聚合、給予)貫串,帶出跨族類的互助互惠所促成的共生共存網絡。撒古流透過再現部族文化的空間秩序、信仰與價值系統等,以回應持續變化的社會及其中衍生的衝突、不安與緊繃關係。

 

排灣族藝術家撒古流的作品。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撒古流將以充滿故事性與想像空間的創作語言,引領觀者進入召喚當代現實生活的精神世界。藉由構築象徵排灣族具現其世界觀的家屋空間,藝術家投射其想像:「如果地球是一棟石板屋,整個地球是我的家人的話,會是怎麼一回事?我如何去設想這種更大的攀爬空間跟其中的人民?」而當會腐爛的有機作物,被變現為可久存不衰的無機錢幣,這樣的價值轉換又會如何改變分享的概念?當種植的作物爬到相鄰他人的田地裡結出果實時,該如何判定其歸屬權?

 

撒古流從原民藝術出發,卻始終對多重根源之間交互作用保持警惕及敏銳度的創作意識,充分體現於此次作品的思路中。他的創作持續轉譯地方智慧和技術的深厚傳承,反思當代社會的跨文化問題,跨越數個歷史脈絡重新詮釋原民與當代之間的關係。撒古流表示:「我用自己對空間、土地與生態的理解,作為我的劇本。試著以本民族的宇宙觀尋找一個比較適合的創作語彙,並穿透時間跟空間,讓知識跨越文化差異被傳遞。」

 

策展人佛洛雷斯表示:「展覽以撒古流廣泛的實踐為核心,它含括許多生動的藝術形式,從中可同時窺見具啟發性的原民宇宙觀與日常生活的縮影。撒古流作為排灣生活世界中行動者和思想家所具備的知識,與他作為公民藝術家的責任感交織在一起,產生了一種根植於廣闊南島生態的當代演繹,並與台灣和世界各地的共同利益相呼應。」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