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小凌】國家交響樂團11月20日於國家音樂廳,由NSO協同指揮吳曜宇領軍,與俄籍鋼琴家尼古拉.薩拉托斯基(Nikolai Saratovsky)攜手演出蕭邦第二號鋼琴協奏曲,同場亦有比才《卡門》第二號組曲及法朗克D小調交響曲演出。
NSO協同指揮吳曜宇與俄籍鋼琴家尼古拉.薩拉托斯基合影。國家交響樂團提供。
尼古拉.薩拉托斯基是歐洲樂壇新生代俄國鋼琴家,被加拿大Oliver Chronicle報評為「世界級技術,深沈唯美之藝術性,真正對於音樂的領悟!」 青少年時期席捲俄國多項鋼琴大賽首奬後,再獲七項世界國際鋼琴比賽大奬而登上國際舞台,畢業於莫斯科中央音樂學院鋼琴演奏最高文憑並獲畢業生優秀奬,師承俄國鋼琴大師Elena Richter,更獲俄國政府頒發俄國總統文化奬章。2020年定居台灣,任教於國立台北教育大學音樂系。
蕭邦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寫於1829年,題獻給波蘭的伯爵夫人Delfina Potocka,1830年由蕭邦本人擔任鋼琴獨奏在華沙首演。雖然寫作的時間比蕭邦的第一號鋼琴協奏曲早,但由於出版時間較晚的關係,這首F小調就成了第二號。這首協奏曲寫作時,蕭邦還未滿二十歲,尚在音樂學校中,有傳聞認為這首樂曲的管絃樂部份由蕭邦與友人一起完成,因此後世有幾位鋼琴家自行改寫這首協奏曲的管絃樂團部份。
尼古拉.薩拉托斯基說:「蕭邦在這首曲子中創造了一個世界,毫不隱瞞地把他個人內心的情感、想法都融入樂句中,鋼琴的角色在此當中很特別的塑造出蕭邦內心的憤怒、英勇及凱旋的時刻,此曲的魔力在於創造出與觀眾雙向溝通的效果。」
1822年出生於比利時列日的作曲家法朗克,一生堅定的在信仰與理性的基礎上追求音樂藝術的完美,他埋首在巴赫與貝多芬的音樂之中,追求音樂藝術的純粹與崇高呈現,有人視他的創作為保守;這首完成於1888年的法朗克D小調交響曲是一首沒有標題性的絕對音樂。
指揮吳曜宇說:「這首曲目超脫了現實的框架,是在虔誠的內省中所建構的交響曲,但創作時不受歡迎;因當時法國正經歷著普法戰爭,法國境內充滿反德的情緒,法朗克受德奧樂派及華格納的影響很深刻,特別在曲中可以聽到近似偶像華格納作品《崔斯坦與伊索德》的旋律,同時也在音樂風格上保留法國特色;法朗克企圖以系統性地刻畫出一個高度精神的衝突世界,在融合各種風格後以自己的語言淬鍊出一顆黑暗走向光明的寶石,以紅酒來比喻就是酒體、單寧及結構都達到平衡的美酒,絕對值得細細品味。」
比才的歌劇《卡門》是歌劇史上最膾炙人口的作品。才華洋溢的法國作曲家比才,將梅里美同名小說中的主角,吉普賽女郎卡門,轉化成了歌劇舞臺上的閃耀次女高音。這齣有著伊比利半島風情的迷人歌謠與舞蹈,搭配著強大戲劇張力劇情的歌劇,在首演時卻換來巴黎聽眾冷淡的對待;《卡門》首演的失敗,帶給比才心靈沉重的打擊,使他鬱鬱寡歡,之後因喉癌去逝,享年只有三十七歲。組曲共有六個樂曲分別為:走私者進行曲(Marche des Contrebandiers)哈瓦那舞曲(Habanera)夜曲(Nocturne)鬥牛士之歌(Chanson du Toréador)衛兵換哨(La Garde Montante)吉普賽舞曲(Danse Bohème)。令人惋惜的是,假若他再多活幾十年,應該看得到該歌劇在維也納的成功演出,以及之後贏得世界性聲譽的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