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統一發票 棒球 寒流

發展遲緩可能是與聽力缺損有關!守住孩子的健康就要從聽力篩檢做起

Heho健康網/李祉函 2021.11.17 11:00

通常寶寶出現聽力缺損問題時,不太會自己表達,因此爸媽要特別注意寶寶出生之後的聽力檢查和發展歷程,如果確診為聽力缺損,越早治療越不會影響到寶寶的學習發展。

內容目錄

嬰幼兒聽力缺損是什麼?

當發現寶寶對聲音較沒反應,或是呼喚寶寶時沒有回應時,那寶寶可能就會有聽力缺損,而什麼是嬰幼兒聽力缺損呢?聽力缺損的形式,可以分為傳導型、感音神經型、混合型三種,而聽覺障礙是指聽覺機能永久性缺損、聽力損失在 25 分貝以上。

  • 傳導型:有些孩子出生時就沒有外耳道。
  • 感音神經型:孩子的神經方面受損,例如毛細胞或是神經方面、內耳耳蝸有受損。
  • 混合型:以上情況皆有。

根據統計,台灣新生兒先天性聽力損失發生率約每千人中 3 至 4 人為聽損兒,所以,幼兒聽障若能夠得到早期診斷以及適當的治療、復健,便有可能改善他的語言學習以及和別人溝通的能力。

嬰幼兒聽力發展歷程

一般而言,幼兒的聽力也是在出生後會有循序漸進的發展,振興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張智惠表示,嬰幼兒因為還不會講話,所以沒有辦法清楚表達,因此父母或家人只能靠嬰幼兒一些反應來觀察是否有在正常的生長曲線,而每個小朋友的成長速度不太一樣,但有一些界定的範圍:

  • 出生- 4 個月:對聲音有反應、轉頭看聲音來源,以哭、微笑回應。
  • 4-9 個月:注意非人聲(例如玩偶、玩具)或對熟悉的聲音(爸爸媽媽的聲音)轉頭看、出現「嗯嗯啊啊」的反應。
  • 9-15 個月:開始學著講話、會重複一些聽到詞語。
  • 15 個月-2 歲:開始牙牙學語。

而父母也可以記住「6、9、12」的關鍵口訣:6 個月轉頭找聲音、9 個月牙牙學語 、12 個月說出有意義的字詞。

如何診斷嬰幼兒聽力缺損?

聽覺障礙通常會以分貝數來分類,又分為輕度、中度、重度,簡單來說,做聽力檢查要在 20 分貝以下,數字越小的話就代表越小的分貝數都能聽清楚,張智惠醫師表示:「所以 20 以下就是正常的聽力,而幼兒和成人的標準還是會有些微差別。」而聽力缺損的程度判別標準為:

  • 輕度聽力損失:25-40 分貝
  • 中度聽力損失:41-70 分貝
  • 重度聽力損失:71-90 分貝

而有些小朋友在出生後或是幼年期,會發現大概 91 分貝以上的聲音都聽不太清楚,就會歸類在極重度聽力缺損。

嬰幼兒聽力缺損有什麼影響?

聽力缺損的孩子,因為聽不太到,所以學語言就會比較慢,聽不太清楚時,說話發音也會不準確,另外像是語言溝通或是上學之後的學習、人際交流、對事情的認知等,對比正常的小朋友會遇到較多的困難。簡單來說,聽力缺損會影響到孩子生活品質,也會影響到學習的狀況、速度。

嬰幼兒聽力缺損:分為先天、後天性

聽力缺損分為先天性及後天性,先天性聽障為出生時或是出生後不久被診斷出聽損的狀況:

  • 50% 是聽損基因遺傳造成
  • 25-30% 是寶寶在出生時,例如早產、出生時缺氧、嚴重黃疸或其他身體因素造成
  • 20-25% 找不出原因

而造成後天性聽力缺損的原因如下:

  • 疾病:例如腦膜炎、反覆性耳朵感染(例如中耳炎、中耳積水)
  • 其他傷害因素
  • 噪音

嬰幼兒聽力缺損高危險族群有哪些?

國健署表示,目前全國有 317 家醫療院所提供新生兒聽力篩檢、57 家提供新生兒聽力診斷服務,而如果為聽力損失之高危險群,更需要注意早期篩檢、確診及介入療育,聽力損失高危險族群包含:

  • 聽障家族史
  • 母親懷孕期的前 3 個月內有感染過像德國麻疹或其他病毒性的疾病
  • 服用或注射耳毒性藥物
  • 出生體重小於 1500 克之早產兒
  • 出生時缺氧
  • 出生後曾住加護病房
  • 出生後感染細菌性腦膜炎
  • 頭頸部先天畸形,如小耳症等

嬰幼兒聽力缺損篩檢方式為何?

寶寶出生後 3 天內會做聽力篩檢,之後 1 至 3 個月內,會再進行一次確認有無聽力缺損,而到了 5、6 歲要上小學前,會再做「學前的聽力篩檢」,希望先檢測出來並做把關。

台北市聽力師公會理事蔡鋕鑫聽力師表示,幾乎 9 成以上的新生兒都會在出生 3 天內做新生兒的聽力篩檢,越早期發現聽力狀況的問題,早期介入對孩子後續的影響、幫助較大,聽力篩檢分為這兩種:

自動聽性腦幹反應檢查(aABR)

自動聽性腦幹反應檢查(aABR)是非侵入性的檢查,檢測方式為在新生兒的耳道中放入耳塞,並給予刺激,並在額頭和耳後貼上電極片接收寶寶的生理反應。「不通過」表示需要再進行更完整的檢查,看有無聽損以及聽損的程度。

耳聲傳射(OAE)

耳聲傳射若通過,代表寶寶內耳的毛細胞工作和運作都是正常的,若為「不通過」,就代表寶寶可能有聽力缺損,需安排更進一步的檢查來確認。

不過蔡鋕鑫聽力師表示,畢竟是在出生 3 天內做的檢查,有些新生兒的耳道裡可能還有殘留的羊水或胎脂影響,所以通常出生 3 天內做檢查沒有通過的話,「不代表一定有聽力損失,通常醫師都還會再重複確認,出生 1 週或 1 個月後再回診重新檢查。」

另外,目前各縣市政府在孩子大約 5、6 歲,即將要進入小學一年級之前,會再做「學前的聽力篩檢」,希望先檢測出來並做把關。

而張智惠醫師提醒,寶寶經過多次自動聽性腦幹反應檢查(aABR)後,若還是沒有通過,就診斷為聽損的小朋友, aABR 為確診聽力缺損的重要關鍵,提醒爸媽們時間到了一定要帶寶寶去篩檢。

另外,0-3 歲是語言發展的黃金期,即便出生之後,大腦還是有一些可塑性,要及早受到一些聲音的刺激,大腦才會有正常的發展,因此一般會建議,如果有出現聽力缺損的小朋友,6 個月內要做復健、治療的處置。

如何治療嬰幼兒聽力缺損?

簡單來說聽力損失分成三種類型,而積極性的介入治療方式也有所不同:

  • 傳導型:醫師主要會用手術方式將外耳道進行重建,因為有些孩子出生時就沒有外耳道,導致聲音無法傳送。
  • 感音神經型:目前最普遍的就是助聽器(輔具),因為毛細胞或是神經方面、內耳耳蝸有受損,以目前的醫學科技來說,並沒有辦法透過手術或是藥物治療。
  • 混合型(傳導型加上感音神經型):目前還是會先使用助聽器,把感音神經這部分先補足,但有些年齡較大的孩子,可以先處理傳導型方面的問題。

張智惠醫師則提醒,除了以上介入方式,幼兒聽損的復健方式有語言治療、行為復健等,可以調整孩子口語和發音狀況,但她也建議若已經確定為聽損的話,建議還是要使用助聽器、電子耳,維持對聲音的接收不會退化,不過要看小朋友的聽損程度。

輕度、中度聽力缺損可以使用助聽器,原理就是把聲音處理之後,用擴音器把聲音放大讓小朋友聽得到。不過如果是中度到極重度聽力障礙的小朋友,助聽器可能沒辦法提供足夠的療效,則可以考慮用電子耳,但畢竟是一個手術,所以要到專門的耳鼻喉科來進行評估後續的手術。

耳朵日常保健應注意事項有哪些?

張智惠醫師表示,後天性聽力缺損比較常見是發生在小朋友生病後,造成耳朵局部發炎,其中包括中耳炎造成的耳膜破洞、耳內常常積水造成的聽力損失,所以要小心不要讓小朋友那麼容易感冒。

根據統計,70% 的小朋友都有中耳積水、中耳炎的過去病史,張智惠醫師提醒,發現小朋友有注意力不集中、耳朵悶塞感時,要及早到耳鼻喉科治療才能縮短病程。另外,也要注意小朋友有沒有長期有耳屎或濕耳朵,「因為耳屎長期在耳朵裡的話,也會長黴菌或是引發其他的發炎反應。」

另外,蔡鋕鑫聽力師則提醒,現在越來越多小朋友常常戴耳機,提醒耳機的音量不要開得太大,「音量適中」最重要,若長期音量太大,可能耳朵的細胞就會受傷。

文/李祉函 圖/蘇鈺婷、何宜庭

延伸閱讀:

0~6歲是兒童發展「黃金期」!一次認識兒童發展、自我檢核表

早療越早,效果越好!教你看懂孩子需要早期療育的時機

感冒最怕併發「中耳炎」!兒科醫師:造成小朋友聽力損傷常見原因

>> 有健康上的問題嗎?加入 LINE 好友 Heho 馬上來為你解答!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