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柯文哲 京華城 葡萄桑颱風

王向偉真話中國》《歷史決議》將開啟習近平的新時代

優傳媒/ 2021.11.16 07:40

在《決議》中,習近平被稱為舵手,其地位也提高到了與毛澤東和鄧小平比肩的水平。(圖/取自網路)

 

作者/王向偉

 

如果有人對國家主席習近平能否繼續主宰中國政治仍存有絲毫懷疑的話,那麼十九屆六中全會11月11日通過的《歷史決議》已給出答案。《決議》為習近平繼續掌權提供了有力的理論依據,也標誌着真正開啟了習近平的新時代。

 

雖被稱為《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但《決議》關注的並非歷史,而主要是突出習近平執政以來的成就。中共高級官員也不再遮遮掩掩,強調這是一份關於在全黨、全國和全軍「堅決維護習近平核心地位」的決議。

 

六中全會公報號召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在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願景而努力奮鬥。

 

在《決議》中,習近平被稱為舵手,其地位也提高到了與毛澤東和鄧小平比肩的水平。這為他謀求第三個任期鋪平道路,即2022年連任中共總書記及2023年連任國家主席。從會議公報和官方解讀來判斷,習近平掌權的時間和影響力將會持續更長時間。

 

在撰寫本專欄時,《歷史決議》的全文尚未公布,但會議公報已包含了決議要點。

 

在中共語彙裏,「歷史決議」一詞蘊含着非同尋常的政治含義。在其百年歷史中,只有在關鍵時刻,中共領導人才通過過兩份歷史文件,解決了重大歷史問題,並把全黨團結在選定的領導人周圍,為實現其願景目標而奮鬥。

 

在毛澤東指導下,中共1945年通過了第一份歷史問題決議。決議確立了毛澤東的權威,擺脫了蘇聯斯大林主義對中共的嚴重影響,並最終使中共贏得了全國政權。在鄧小平謀劃下,中共1981年通過了第二份歷史決議,否定了毛澤東的各項極左政策。決議把全黨思想統一到了鄧小平倡導的改革開放上來,從而開啟了中國走向經濟大國之路。

 

其實,之前的兩份決議都是在清算歷史問題,汲取歷史教訓。而這次則是一份向前看的歷史決議。決議只是以歷史為背景,提升習近平引領國家前行的舵手地位。

 

(圖/取自網路)

 

在11月12日中共中央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中共高級官員明確指出,第三《歷史決議》刻意突出習近平2012年上台執政以來這九年所取得的成就。中宣部副部長王曉暉表示,《決議》認為對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和胡錦濤的評價仍然適用。然而,對於敏感話題,如1989年的那場曾導致中央分裂的風波及流血事件,《決議》不可能提及。

 

在12日發佈會上,另一高級官員的用詞不禁令人聯想到「文化大革命」時讚譽毛澤東的詞彙。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江金權表示,習近平作為黨的核心、人民領袖和軍隊統帥,以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將引領中國走向更大成功。

 

上台以來,通過鐵腕反腐以及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習近平迅速鞏固了自己權力地位。2016年,他被確立為黨的「核心」,即確立了他的政治權威。隨後兩年裏,通過修改黨章和憲法,取消了對國家主席連任屆數的限制,並把習近平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原則。2017年,在他上台執政僅僅5年,並且據說黨內還有不同聲音,他依然宣布將引領中國邁向新時代。最新通過的《歷史決議》表明,反對他樹立個人威權的聲音已被清除。

 

那麼,接下來會怎樣呢?黨中央將發起一場全國學習運動,敦促全國學習這個《決議》,表達對習近平的絕對忠誠。這些要求不僅適用於9500多萬黨員,也適用於普通民眾。預計這場運動將持續很長時間。2017年以來,習近平思想已被融入民族精神,他的講話也被收入中小學和大學教科書,而黨員還被要求每天登錄應用平台,學習他的講話精神。這場對《歷史決議》的學習運動,將進一步鞏固習近平的政治地位。

 

此外,《決議》為習近平在明年秋天中共二十大上謀求第三任期提供了政治基礎。屆時習近平將年滿69歲,而2027年他74歲時,可能還會謀求第四個任期。

 

在過去九年裏,從經濟到外交,都是習近平在為中國政策把脈定向,因此新決議並不意味着中國政策會有甚麼重大變化。中國官媒喜歡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來形容中國所面臨的國內外挑戰,以此來說明中國的前行之路需要習近平的集權領導。但反過來看,這句話也印證了習近平所面臨挑戰之多之大,包括與美國及其西方盟友關係的不斷惡化,及經濟向高質量增長的艱難轉型等。

 

(本文原載《思考HK》網媒,原標題為《《歷史決議》將開啟怎麼樣的新時代?》,經作者同意授權轉載,不代表本網立場)  

 

作者簡介

王向偉,出生於東北吉林。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士、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新聞學碩士。

有30多年媒體從業經驗。曾任《中國日報》記者,後在英國留學和工作。1994年加入香港英文報刊《東快訊》任記者、編輯。1996年加入《南華早報》,2007年晉升為副總編輯,2012年出任總編輯。

2016年起擔任《南華早報》編輯顧問,每周撰寫《中國報導》專欄,深受廣泛關注,被公認是亞洲有關中國及其國際關係的重要評論員。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