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感遊戲教養
「遊戲」是開發孩子潛能的鑰匙!好好玩、玩得好,是學齡前孩子最重要的小事!
作者:陳婧(Tracy)
出版社:大好書屋
責任編輯:江宏倫推薦原因:本書作者為加拿大主修兒童心理學的陳婧(Tracy),鑽研於感統、藝術、音樂、語言及遊戲治療領域,她藉由自身育兒和專業的經驗,教導各位爸爸媽媽,可以從這五十種「七感遊戲」開始,促進孩子的感覺統合與認知發展,同步提升語言力、社交力、專注力、協調力、體能和創意!
孩子一旦觸覺失調,會帶來生活上的諸多不便
我們的身體與生俱來就有許多的感覺,包含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本體覺及前庭覺等,這些各樣感覺需要互相磨合,互相了解,進而整合,身體的運作才能順利,而觸覺、前庭覺和本體覺,稱之為三大主要感覺系統。
如果觸覺失調通常會分為兩種;觸覺遲鈍的孩子,通常在學習上比其他孩子落後,對身體的反應也較緩慢—跌倒了,摔跤了,流血了,可能反應不太大。父母須注意孩子是否觸覺失調,千萬別誤以為孩子是因為乖巧才不哭不鬧。
另一極端的觸覺失調是觸覺敏感。觸覺敏感的孩子,通常非常情緒化,愛哭愛鬧又易怒,情緒起伏大;由於對任何的觸碰都極為敏感,進而影響人際關係及發展學習。
觸覺失調的表現,觸覺失調有以下兩種表現,請爸媽們多加留意:
觸覺遲鈍(觸覺過弱)
- 非常熱愛觸碰身邊的所有物品。
- 睡覺喜歡咬被角、抱玩具。
- 很愛讓人抱,非常黏人。
- 喜歡咬手指,流血了也沒感覺。
- 對碰撞無感,卻喜愛強力撞擊的感覺。
- 感覺不到自己流鼻水或臉上有髒東西。
- 嚴重者,可能喜歡撞牆、用力咬嘴唇,
- 或有自虐行為。
觸覺敏感(觸覺防禦)
- 不喜歡與人親近,害怕與人身體接觸,拒絕勾肩搭背。
- 不喜歡玩得髒兮兮、弄髒手腳。不愛親吻,一旦被人親吻,馬上想清洗乾淨。
- 對某些布料極度敏感。
- 吃東西的口味特殊,對食材容易敏感,挑食。
- 到人多的地方容易焦慮,很怕壓迫感。
- 換尿片,或清潔鼻子、耳朵時,情緒非常不穩定。
- 抗拒洗臉刷牙,甚至不愛洗澡。
- 不願意用手觸碰軟綿綿、濕濕黏黏的東西。
- 不喜歡洗頭、梳頭、剪頭髮。
但無論是觸覺遲鈍或觸覺敏感,在失調的狀況下,我們都須給予適當的刺激,讓遲鈍的孩子能慢慢有感,也讓敏感的孩子慢慢不懼怕。
小孩透過「觸覺系統」來建立關係跟反應
觸覺其實是最重要、最基本,也是影響力最強大的感官系統。我們的皮膚遍布全身,經由全身的接收器,時時刻刻以身體各部位來感受這個世界。我們透過觸覺來建立與身邊的人的親密關係(主要是母親),並且也透過觸覺來建立不同的反應。
- 保護反應:例如當一個人受傷時,身體會即時做出反應,透過輕觸、壓力、溫度、疼痛、振動、搔癢等感覺,懂得如何避開或是抵抗危險。
- 區辨反應:利用小手的觸碰,促進孩子對物體形狀、材質、大小、輕重的認識。良好的觸覺刺激有助於孩子增加情緒穩定度,在處理精細動作時,能表現得比較專注且平穩。
孩子這輩子第一個最寶貴的觸感,來自於出生的那一剎那—通過產道時那種深層的擠壓,感受第一次的觸覺輸入—這個遍布著全身的感覺,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觸覺記憶,能帶給寶寶前所未有的安全感。而剖腹產的孩子,少了這個珍貴的觸覺輸入,建議父母在孩子 0~6 歲階段,多給予大量的觸覺刺激來彌補。
強化觸覺系統的技巧,「關鍵在接觸更多刺激!」
我們需要特別注重孩子早期的觸覺刺激,陪著孩子觸摸各種不同布料的材質,並且陪著他們學習新的詞語,像是刺刺的、毛毛的、粗粗的、滑滑的、亮亮的、軟軟的、硬硬的等。
由於孩子的觸覺系統一般在兩歲以前會建立完成,所以要把握嬰幼兒的黃金時期,給予多元化的觸覺輸入,盡可能讓孩子全身的肌膚都可以有不同的觸覺體驗,以下也提供 15 種遊戲方法:
1. 在各種不同的半液體上寫字。例如:刮鬍膏、布丁、太白粉水。
2. 在粗細不同的顆粒上寫字。例如:細沙、米粒。
3. 用軟刷輕輕刷遍全身,增加觸覺輸入。例如:可用小牙刷、軟菜瓜布、羽毛等,觸碰孩子各個身體部位。
4. 用海灘球壓身體,給予深層的觸感。例如:孩子躺在地上,用大型運動球重壓滾動孩子全身。
5. 帶孩子去海邊玩水、玩沙,做全身的接觸。例如:爸媽陪孩子在沙灘上挖個洞,接著,把孩子的身體埋入沙裡,或在淺灘的水中滾動。
6. 讓孩子多觸碰不同觸感的物件或材料。例如:製作觸覺小書、觸覺板。
7. 利用麵粉製作不同軟硬度的黏土,讓孩隨意搓揉。
8. 利用蘇打粉加水,製作冰凍的「白雪」,彷彿置身冰天雪地。
9. 用顏料做成不同顏色冰塊,在白紙上作畫。
10. 多用乳液按摩全身,多做肌膚接觸。
11. 接觸大自然,赤腳在草地上奔跑。
12. 帶孩子去樹林裡撿樹枝、樹葉,或摸摸不同觸感的石頭。
13. 在陶土裡找出隱藏的小物件。
14. 蒙著眼睛,猜猜放在手上的不同物件。
15. 給孩子冰與熱的水瓶,感受溫度。
※ 內容授權自《七感遊戲教養》,作者為陳婧(Tracy),大好書屋出版。
文、圖/江宏倫
延伸閱讀:
如何教會小小孩正常社交?按照語言發展 5 階段,引導孩子跟他人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