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游振雄 寒流 員林市長

【疫見系列報導】搶救生命 疫不容辭

慈善新聞網/ 2021.10.29 00:02

COVID-19疫情進入社區感染,疑似的、可能的病人如潮水般湧入,病人須經過評估及篩檢,才能進入診間(左);為因應大幅提升的採檢需求,由急診醫護示範標準採檢流程,讓各專科醫師能支援採檢。(左圖/楊久滕;右圖/范宇宏)

  2021年5月,台灣本土疫情爆發,前後不到10天的時間,本土每日新增確診數飆破三位數,新冠病毒進入社區,並以殘酷且駭人的速度擴散,確診病例數節節攀升,全國進入三級警戒。在疫情衝擊下,醫院是抗疫第一線,而急診更為其中的最前線,面對來勢洶洶、瞬息萬變的疫情,只能不斷重整步伐,滾動式改變,與時俱進。

疫情衝擊下,醫院是抗疫第一線而急診更為其中的最前線,面對詭譎多變的疫情,台北慈濟醫院急診部楊久滕主任立定明確SOP,並滾動式調整,與時俱進。(圖/台北慈濟醫院)

◎決戰境外,不管烈日暴雨,衝鋒陷陣

  中央指揮中心隨疫情趨勢更改應變指導原則,醫院及急診隨時調整作業規範,急診的檢傷原則也隨時滾動式調整。

  「疾病不外乎兩點,一是診斷,二是治療。」台北慈濟醫院急診部楊久滕主任表示,TOCC是傳染病診斷中不可或缺的步驟,但若TOCC有所隱匿或無法確定時,就需靠臨床症狀判斷。無奈的是新冠肺炎病症非常多樣,除咳嗽、發燒、咽喉痛、呼吸急促外,尚可能產生肌肉酸痛、疲勞、噁心、嘔吐、腹瀉、味覺及嗅覺改變或喪失等,且不同病人身上所發生的症狀也各有殊異,甚至未發病、無症狀者都可能具有傳染力。

  急診如同醫院守門員,必須擋下所有可能的威脅,在保護醫護的同時,也避免急診內部及院內群聚感染,確保醫療量能。然而,當TOCC與臨床症狀均無法確認的情況下,快速診斷出現困難,故若需排除感染,僅能靠篩檢,在等待採檢結果出爐前,需有足夠的時間與空間,此時最重要的就是「決戰境外」。

急診如同醫院的守門員,必須擋下所有可能的威脅。當TOCC與臨床症狀均無法確認時,需有足夠的時間與空間,決戰境外。

◎壓力不只來自病毒,還有病人及家屬的不諒解

  疑似的、可能的病人如潮水般湧入,病人須經過評估及篩檢,才能進到診間,因此急診外的戶外篩檢站,雖隔著安全距離依舊人滿為患。

  穿上層層防護裝備,急診醫護在暑氣蒸騰的五月與病毒打起近身戰。「防護衣密不透氣,約半個小時就汗流浹背,同仁們都差點中暑、脫水……上班上到快虛脫昏倒,怎麼照顧病人?」急診醫護團隊調整人力應變,每兩到三小時輪替一次,輪流進入室內補充水分;同仁們苦中作樂打趣道,每次都抱著來去三溫暖的心態。

急診的檢傷原則隨著疫情進行滾動式調整,急診醫護除了須隨時應變,有時還須面對家屬的質疑及不諒解(圖/楊久滕)

◎危險邊緣搶救生命

  救護車魚貫而至,急診確診病人暴增,因醫院專責病房滿床而必須在急診待床,雖專責病房連日加開,增加的床數仍趕不上連日攀升的病例數,尤其是專責加護病房床位更是珍稀;不少病人尚未等到床位就在急診緊急插管。

  穿著全套防護裝備下,為確診病人插管一大挑戰,且具有相當高的風險,由於插管過程會產生氣溶膠傳播,病人口鼻分泌物多少會有飛濺,加上是在口內放管,若產生嘔吐反射,更會大幅提升參與急救的醫護人員之染疫風險,而護目鏡起霧、手套內部因汗水浸濕等,也再再提高執行急救困難。疫情之下,生死交關是急診的日常,急診醫護一次次在危險邊緣從死神手中搶人。

生死交關是急診的日常,住院醫師平時就須進行教育訓練,以因應突發狀況產生。(圖/楊久滕)

◎擠壓其他疾病的醫療量能

  在人力不足、時間空間有限、設備床位數不敷使用下,所有的決定都攸關生命,如何將有效的資源做分配成為關鍵。當全國醫療院所都集中全力照護新冠肺炎,尚有許多非因感染到急診的病人;為保院內為乾淨綠區,無論任何疾病皆須確認、排除COVID-19,才能接續治療,無法第一時間提供會診、侵入性檢查,更使得確定醫療延遲,尤其是中風、心肌梗塞、重大外傷這種時間急症的病人,第一時間的緊急醫療照護可能因此受到影響。隨著專責病房、專責加護病房接連成立,在COVID-19疑似及確診病人的照護能力增加的同時,卻也擠壓不是疑似、確診病人照護的量能:心肌梗塞的病人做完心導管手術,加護病房滿床下又送回急診,在這段期間已不足為奇。

  讓楊久滕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名食道癌病人,經放射治療下病情控制穩定,因胸悶不適來到急診,經抽血檢查、X光、心電圖均無異常便移到留觀室觀察,本打算隔日上午讓其返家;結果清晨六點,病人無預警吐血,約兩三公升的鮮血從病人口中大量湧出……他立刻將病人推入急救室為其作最緊急的大量輸血,並請護理師通知家屬;在半個多小時的急救後,病人終於恢復循環及生命徵象。「其實當時只是暫時穩住生命徵象,還需做胃鏡檢查找到出血點進行止血;可就在等待加護病房時,病人血壓再次下降,與此同時家屬趕到醫院,因不捨病人長期受癌病折磨,簽下放棄急救治療……」楊久滕感慨道。

急診的職責及使命就是在第一時間織起防護網過濾及抵擋可能的威脅,保護全院醫護的安全。(圖/楊久滕)

◎大破中大立,考驗來時迎戰便是

  如何帶領團隊同心抗疫,楊久滕表示,訂出一個好的SOP及做好溝通橋梁的角色非常重要。不論與團隊內部、後線醫師、院部、或是其他團隊都要有良好的溝通,大家身處高壓環境,難免會有抱怨,但是不管這個聲音來自哪裡、出自誰、位階高低,都需要重視。「任何人都值得被正面正向的處理及對待。好好面對、好好處理,才有辦法再一起前進;不只醫師、護理師、藥師、社工師、行政團隊……大家都要彼此體諒相互幫忙,行醫的初衷就是搶救生命,能幫的盡量幫。」面對疫情,單槍匹馬絕對是行不通的,各司其職盡其所能,加上團隊間的合和互協,才能發揮最大的力量。

  而急診的職責及使命就是在第一時間衝鋒陷陣,織起防護網過濾及抵擋可能的威脅,保護全院醫護的安全,不是完全沒有會擔心或害怕,但是當考驗來臨時,迎戰便是!

(撰文/曹耘綺;攝影/楊久滕、范宇宏、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