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台積電 金鐘獎 東湖車禍

戴立寧隨想錄》從朱高正的問政風格談起

優傳媒/ 2021.10.28 05:55

 

作者/戴立寧

 

 

朱高正(1954-2021)10月22日病逝台北;他做了3屆的立委。1986年的9月28日,民進黨據說是在他「登高一呼」的臨門一腳之下所創立的;1990年因為反對台獨黨綱,他被民進黨開除。朱高正的問政風格特殊,是台灣政壇風雲一時的傳奇人物。

 

朱自稱是朱熹的第26代孫,1977年畢業於台灣大學法律系;1985年,獲頒西德波昂大學哲學博士。朱高正主攻康德哲學;身為康德研究專家的他,引用康德的金句:「政治是高明的騙術」,而傳誦 (頌)一時。 他甚至還說:「一個合格的政治家,要有七分才氣,更要有三分匪氣」!

 

1987年,朱高正當選第一屆增額立法委員。在立法院問政,充份展現了他口中所謂的「匪氣」;以跳議事桌、說三字經、拔麥克風、大鬧立法院主席台等「暴力問政」風格而名噪一時。他不僅腳踢議長劉闊才,和國民黨立委趙少康大打出手; 還和民進黨的立委盧修一互吐口水、扭成一團…。惡例一開,風潮引領,立法院就經常演出全武行,整個社會都為之撼動;媒體報導,封之為「民主戰艦」。


朱高正對於他的暴力問政有他自己的解釋:當時的民進黨在立法院屬於絕對少數;少數政黨為了博取版面、彰顯主張,如此這般,才能獲媒體青睞而為大眾知曉。以院內暴力替代社會運動,社會所付出的代價反而較輕…。

 

2012年初,《月旦法學雜誌》新創,我寫了一篇《耍狼好鬥的國會》(雜誌第2期) 以應編者之邀,就是緣於朱高正和盧修一(1941─1998,法國巴黎大學政治學博士)兩位民進黨立委在立法院議場幹的那一場架。

 

「當你看到一位留法的博士和一位留德的博士惡言相向、肢體糾纏時,你絕對沒有任何理由懷疑這和後天教育的失調有任何關聯。但是,立委們耍狠好鬥卻是眼前活生生、不願承認也無從拒絕的事實。

 

「作為一個法律人,以法律之眼來透析這些行為的因果:何以致此?其所以故,千言萬語,還是應該歸咎於法律制度設計的不良。」

 

於是我簡單地分析了一下當時的選制:立委選舉,是採取「大選舉區制」,選區內可選出多位當選人;相對的「小選舉區制」,則是一選舉區內只選出一人。

 

大選舉區有多人競選,多人當選。當選者只要迎合關鍵少數的需求,(以臺北縣的立委選舉為例,同一選區選出18人,近30人競選,只要得到3~5%,大約3~5萬票的支持,就可穩定當選)。在這樣的選舉制度下所產生的當選人,只要照顧好給選票的關鍵少數,而與大多數選民的好惡無關痛癢。如此這般,選出的代表自然各有所司,各忠其主;一旦兩者所代表之利益有了衝突,只能互不相讓,各走極端,在媒體面前,狠狠幹上一架。

 

制度上的缺陷如何解決?小選舉區制是選項之一;但,小選舉區是劃小圈圈,各據一方,井蛙自大,難以產生全域性、富理想、高瞻遠矚型的人物。台灣的經驗, 選區愈小,賄選愈易,黑道把持的機會愈多…。

 

調和之道是以全臺灣不分區來解決。此所謂的「不分區」,不是當時附麗在區域立委選舉之下、一票制的不分區;而是獨立選舉、兩票制的不分區。區域立委和政黨選票,分開來計算;各算各的,互不相涉。

 

這樣的選制當然不是我的冥想獨創,主要是參考當時西德的制度。我希望在政黨政治的原則下,各政黨應結合其所屬精英,集體投入選舉,組成一組,以政黨的政策為號召;不同政黨有不同組、不同政策,任由選民選擇,如此方能調和小選舉區之不足。

 

「半數立委由小選舉區選出,半數立委由全臺灣不分區選出,這樣的國會結構,縱或有政策和政見上的差異,口頭爭鋒不能也不必避免,舉拳相向,應該不再發生。」

 

2005年,文章發表10年之後,《憲法》及《立法委員選舉法》終於突破了萬難,向我所希望的方向修正;新制度的設計雖不能盡如人意,還是很樂意地看到能有這樣的結果 ── 總算向前跨出了艱難的一步。

(圖片取材自網上)

作者剪影

     

戴立寧

一輩子的法律人。在法學院做了10年的學生;教了40多年的書;偶然的際遇,做了26年的公務員,從基層到高階。也曾寫過些雜文,月旦時事。

〈隨想錄〉無非是重操舊筆,隨興隨緣隨想,記錄些所見所聞所思。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