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戴立寧
北方的秋來得很早,8-9月間已涼起秋風、紅了秋葉。
1973年那一年,我是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的學生。學期接近尾聲,課業已經結束, 論文也寫好繳了,就在等成績發表和證書領取了。太太這個時候難得地從台灣飛來相聚;於是和同學們盤算,乘著週末,來一趟加拿大紅葉之旅。
加拿大紅葉之美,絕不是文字所能形容的;舉目望去,滿山遍野,有各色各樣、各種層次的絢麗:松柏的青綠、銀杏的藤黃、茶樹的栗棕、楓葉的火紅,槭樹的靛紫,一些不知名的喬木、灌木也帶著各自的斑斕,加入了一起瘋…。
三天容易,周日晚打道回返麻州波士頓的哈佛校園。
三天前,我們這輛載滿了8人的旅行車( station wagon),一路風馳電掣,毫無阻攔地經由水牛城(Buffalo)出境美國,穿越彩虹橋(Rainbow Bridge)到加拿大觀賞紅葉;回來的路當然是依樣葫蘆,原車原人經由水牛城入境美國。
沒有想到,早先出境時通行無阻的路途,在檢查站居然被攔了下來;要求繳出護照,辦理入境手續。同行8人,我們台灣來的4人,都依規定辦理好重新入境美國的簽證;另外4位則出了狀況。其中一位瑞典人和一位紐西蘭人,問題不大, 他們可以免簽證進入美國;但另外兩位,一位哥倫比亞 (Colombia)人,一位模里西斯(Mauritius)人,和台灣的我們一樣,拿的是單一入境簽證(Single Entries),重新入境要有新的簽證;而他們沒有辦理新的簽證。
時間已經接近夜間的12點,我們一行8人,被擋在邊境一座小小的檢查站,前不巴村,後不著店;加上,窮學生嘛,阮囊羞澀,住不起酒店,錢都在加拿大旅遊時花得差不多了,怎麼辦?只能向那位隻身值勤的邊警苦苦哀求,我們拿出了各自的學生證,訴說著一路旅遊的經過和緣由。
我注意到這位身體非常膘壯、年紀很輕的邊警,蹙著濃密的雙眉,在沉吟、在尋思…;突然, 他揮了揮手,說了一句(時間過了將近半個世紀),我至今仍久久反覆縈繞、不能忘懷的一句話:「 (走吧!)我假裝沒有看到」 ! (I’m just ignore it ! )
我自許 (詡) 是一位終身的法律人;遵守法律是法律人自我最起碼的要求。邊警這樣的舉動,固然方便了一時,但他真的遵守了法律的規定嗎?合乎作為一位執法者應盡的職守嗎?這樣的問題多少年來,一直縈繞腦際,反覆琢磨,仔細推敲,始終不能釋懷。
簽證(Visa,源自拉丁語:charta visa,意為必須看到的文件),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行政機關在非本國(或地區)公民所持的護照或其他旅行證件上的簽注,以表示允許其出入本國國境的手續。
簽證的規定在阻止未經許可的入境;但這是一群學生,都曾經獲准合法入境過。實質上應該都合乎簽證的要求(取得哈佛大學的入學證要比取得簽證難上許多許多,這是毋庸置疑的),這一類程序上的欠缺,是不是一定要有「必須看到的文件」?
每一個現場(on spot)的執法者,其實都是法律的有權解釋者。「解釋意思表示,應探求當事人之真意,不得拘泥於所用之辭句。」(民法第98條)解釋法律,是不是也應該遵循同樣的標準和邏輯?
《彼德原理》 ( the Peter Principle )是一本管理學上極著名的書,它的主題是:「為什麼事情總是會弄砸?」(Why things always go wrong?)作者Laurence Peter不尋常地發現:「在一個階級性的組織體系當中(比如說:政府),每一位成員都會晉升到他無法勝任的層次。」(“In a hierarchy every employee tends to rise to his level of incompetence.”)就以台灣的官場為例:大學畢業,高考及格,初入官場,人人奮發。做得好的, 升遷成了專員;做得不好的,原地踏步,還是科員。專員做得好的,成了科長;做不好的,還是專員。勝任的科長,升遷成了專門委員;不能勝任的,還是科長...。 如此這般,你會不會發現,久而久之,每一個在其位的公務員,都是不能勝任的。
Peter的分析讓我茅塞頓開,為民服務的政府,如果充斥著的是一群「不能勝任的人」,愈是高階,愈是顯著,其結果將會如何?走筆至此,讓我不由得想起了美加邊境那位,初出茅廬,未染惡習的年輕邊警,還能清楚地知曉他應盡的職守,清新地執法,直達法律精神的核心!
作者剪影
戴立寧
一輩子的法律人。在法學院做了10年的學生;教了40多年的書;偶然的際遇,做了26年的公務員,從基層到高階。也曾寫過些雜文,月旦時事。
〈隨想錄〉無非是重操舊筆,隨興隨緣隨想,記錄些所見所聞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