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渝樺報導】脾臟血管瘤是非常罕見的疾病,全世界不到百例,極為少見。台北慈濟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陳家輝表示,脾臟是血流很豐富的器官,脾臟血管瘤是一種脾臟中血管的內皮細胞有異常增生導致血管結構變異的疾病。根據文獻發生率極低,呼籲患者日常應避免劇烈運動,以免自發性破裂後,很可能造成腹腔內大出血,如有肚子瞬間大痛、昏迷、血壓、心跳不穩定等情況,請緊急送醫急救。
脾臟血管瘤 血管結構變異的疾病
何謂脾臟血管瘤?陳家輝說,脾臟血管瘤是一種脾臟本身血管內皮的細胞有異常增生,造成血管畸形聚集在脾臟中某個區塊的疾病。此血管瘤並非真的腫瘤,只是血管結構異常,血管畸形聚集成團所致。原則上屬於良性腫瘤,文獻上全世界不到百例,發生率極低。根據西方文獻人死後解剖發現,發生率大約0.03%-14%,大約好發年齡30-50歲,女性居多,少數有90多歲病例。
腫瘤小於4cm無症狀 大於4cm會腹痛、呼吸不暢等
陳家輝提到,脾臟血管瘤的分類,主要是海棉狀血管瘤,其次是毛細血管性血管瘤。學理上會以在顯微鏡下所呈現的構造來分類。其臨床症狀小於4公分是無症狀,所以往往多於體檢時意外發現,除非血管瘤腫大頂到橫隔膜或是接近脾臟表面時,才會引起腹痛、呼吸不暢、心悸等症狀。而脾臟另有破壞衰老的紅血球、血小板的功能,如血管瘤合併脾臟功能過分亢進,可導致貧血、血小板低下。
脾臟血管瘤主要治療 腹腔鏡手術切除
脾臟血管瘤的治療可分為保守治療或是採用腹腔鏡手術切除來治療。陳家輝指出,血管瘤小於4公分建議保守及症狀治療,至於如何判斷需要手術,醫師則會先評估腫瘤大小、生長的速度來決定局部切除或全部摘除。甚至是考量到血管瘤有否影響血液功能及脾臟腫瘤的良惡性與否。
陳家輝補充其他治療方法,微創介入性治療包括微波、射頻燒灼,通常用於惡性腫瘤,比如有其他癌症轉移或是原發性癌症,但全世界經驗少。此外,血管栓塞治療只能作為輔助的角色,當血管瘤體積過大可使血管瘤縮小再開刀,減少手術困難度,但並非是脾臟血管瘤主要治療方法,同時很可能伴隨併發症、復發等問題。現行都以腹腔鏡手術切除為主要的治療方式。
但開完刀後需留意,因為脾臟是免疫器官,脾臟拿除後,較易受到細菌感染的問題,包括肺炎鏈球菌、B型流行性感冒嗜血桿菌、腦膜炎雙球菌等,因此術前準備及術後照護十分重要。若是有安排計畫性腹腔鏡脾臟切除手術,可於術前7至14天先做預防性疫苗注射,減少後續手術產生立即性的肺炎、終生肺炎及腦膜炎的感染機會。
血管瘤有破裂風險 但血管畸形不會變成癌症
至於腫瘤會破裂或消失嗎?陳家輝說,大於4公分以上自發性破裂機率達25%,但消失很困難。且脾臟血管瘤不是脾臟細胞惡性變化,因此與癌症沒有特別關係。但如果血管瘤合併血紅素低下、凝血功能異常等問題,必須轉介血液腫瘤科,進一步考慮是否為血管瘤、骨髓造血、血液方面癌症等問題。
【延伸閱讀】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1641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