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患者十多年來固定吃藥控制高血壓,近來開始出現耳鳴、眩暈等症狀,心臟內科醫師也一直為他調整藥物,看了一下藥單,除了血壓藥之外、還有血清素、抗焦慮藥、抗組織胺、鎮靜劑、末梢循環藥。
患者表示,「耳鳴的問題,我看了耳鼻喉科、神經內科,後來吃血清素後症狀有減輕一些,但是隨著吃藥時間拉長,藥物的副作用讓我整天昏昏沉沉,沒辦法好好工作,而且耳鳴狀況後來變成時好時壞,我想嘗試中用調身體。」
耳內血液循環不良 養分減少造成病變
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高血壓看似與耳鳴牽扯不上關係,其實兩者具有相當程度的關聯性,主要是高血壓患者的血管較容易硬化,而發生血管阻塞的情況,影響內耳血流的供應,一旦養分減少則會造成內耳病變形成耳鳴,需避免內耳血液循環不良,無法獲得充分的營養,造成聽神經萎縮。治療上必需高血壓及耳鳴雙管齊下,除了要好好控制高血壓,同時還必需針對耳鳴給予各項藥物,例如打通內耳血路的藥物、活化神經的營養劑,及阻止血管過度收縮的藥物,另外像是抗焦慮、鎮靜藥物都可依需要來使用。
中醫方面,最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相關的論述,《內經‧靈樞‧脈度》提到「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及《靈樞‧海論》提到「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認為元氣不足時,容易出現耳鳴。另外,《靈樞‧口問》提到,「故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耳者,宗脈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則宗脈虛,虛則下溜,脈有所竭者,故耳鳴。」顯示腸胃所吸收的營養,化生宗氣,提供氣血,若氣血不足則易耳鳴。到了唐朝的醫學名家王燾在《外台秘要》提到,「病源足少陰之經,宗氣之所聚,其氣通于耳,其經脈虛,風邪乘入,風入于耳之脈,使經氣痞塞不宣,故為風聾。」宋朝內科名家楊士瀛的《仁齋直指方‧耳》提到,「腎通乎耳,所主者精,精氣調和,腎氣充足則耳聞而聰。若勞傷氣血,風邪襲虛,使精脫腎憊則耳轉而聾。」進一步說明了耳鳴、耳聾是腎精虧損、胃氣不足、肝火、痰濁上蒙,以及風邪上襲耳竅所引起。
晚上不再失眠睡得好 白天不再昏沉沉
治療方面,在明朝著名醫家張介賓所著的《景岳全書》提到「凡暴鳴而聲大者多實;漸鳴而聲細者多虛;少壯熱盛者多實,中衰無火者多虛;飲酒味厚,素多痰火者多實;質清脈細,素多勞倦者多虛。」對本病的新久虛實作了扼要的概括。這位患者高血壓、耳鳴、眩暈的情形,臨床表現還出現頭痛頭脹、容易發脾氣、經常睡不著、心情煩悶、口乾口渴、臉紅目赤、便秘等情形,是屬於中醫辨證論治中「肝陽上亢」的證型,用藥上就以清肝瀉火為主,佐以疏肝理氣、滋腎塡精,另外加上耳鳴的專病用藥,療效不錯,又沒有西藥鎮靜類藥物的副作用,白天精神好、晚上不再失眠也睡得好,自然各方面都慢慢改善了!
(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