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和新冠病毒拔河 陳培哲指「愛與科學」缺一不可

慈善新聞網/ 2021.09.24 00:05

  自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在2019年底出現,截至2021年9月全球已有超過兩億三千萬人確診,累計死亡人數超過四百六十萬人。除了對生命造成重大威脅外,新冠病毒也大幅影響人類生活,口罩成了外出必備品。有些國家為了限制病毒傳染而封城,也使許多經濟活動停滯不前。

  面對來勢洶洶的病毒,人類該如何應對?而這條與病毒對抗的道路,哪裡才是終點呢?中研院院士陳培哲在2021國際人醫年會分享「新冠肺炎2021年的回顧與展望:醫界的科學及社會責任」。由於疫情的影響,今年人醫年會調整為線上舉辦,主題是「防疫有情,醫療之愛」,研究病毒與肝炎數十年的陳培哲說:「面對疫情,不只要有愛和關懷,還要加上科學的成分跟醫界對社會的責任。」他說,找出有效率的防疫策略,搭配不斷更新的疫苗科學研究,是未來降低疫情爆發的展望。

  中研院陳培哲院士指出,病毒爆發至今,科學家仍未研發出可以有效治療的藥物。因此,身體的免疫反應是目前清除病毒的主要方式。由於傳染力強且感染後的併發症嚴重,新冠病毒在美國造成的死亡人數已經超越過去百年內戰爭造成的死亡人數。在這場與病毒對抗的戰役之中,人類付出了許多代價,但也從中學到一些教訓,mRNA疫苗的研發便是其中之一。

  過去的疫苗研發大約需要耗時十年,從設計到篩選,經過不斷優化,還要經過一期、二期、三期的臨床試驗確認對人體的影響與保護力,但新冠病毒的危機推動科學大幅進步,縮短研發時間。

  陳培哲院士分享,僅花費一年多的時間,便有數種疫苗便在三期試驗的期中報告發布之後取得多國的緊急授權(Emergency Use Authorization, EUA),研究顯示這些疫苗對新冠病毒的發病率、住院率、死亡率減少了大約50%到90%不等。

  提到新冠病毒的疫苗研發,陳培哲院士指出,比起其他疫苗,mRNA疫苗有更好的效果,這要歸功於匈牙利裔科學家卡里科(Katalin Karikó)博士與研發團隊的努力,實現了mRNA疫苗應用的夢想。

  關於疫苗到底有哪些種類,陳培哲院士說,除了mRNA疫苗之外,現行的幾種疫苗包含用病毒的棘蛋白(Spike protein)設計的DNA疫苗、重組次單位蛋白疫苗、腺病毒載體疫苗,以及用病毒製造的類病毒顆粒疫苗。其中部分疫苗取得緊急授權使用,在世界各國全面施打,期望能控制住新冠病毒的感染。

  面對疫情,是否研發出疫苗之後就沒有問題了呢?陳培哲院士表示,其實疫苗接種仍存在許多問題,第一個問題就是世界各國的疫苗分配不平等(Vaccine inequality)。有些國家的疫苗量過剩,但有些國家面臨沒有疫苗可以施打的困境。陳培哲院士說:「疫苗的生產與配送是很重要的社會問題,但這個問題目前還沒有辦法解決。」

  疫苗要面對的另一個問題是社會上對疫苗的猶豫(Vaccine hesitancy),陳培哲院士引用文獻指出,約有30%的人不想接種新冠病毒疫苗。

  在疫苗猶豫的研究中,麻疹疫苗是案例之一。維克菲爾德(Andrew Wakefield)博士在1998年發表文章宣稱麻疹疫苗與兒童自閉症有關聯,儘管後來該文章被期刊撤回,且許多經過同行審查的研究也沒有發現麻疹疫苗和自閉症之間的關係,但錯誤的訊息使人民不敢接種麻疹疫苗,導致英國在二十年內增加了超過一萬名麻疹病患。陳培哲院士說:「即使是有效的疫苗,也需要讓社會上能夠接受,才有辦法施打。」

  在臨床試驗研究中,mRNA疫苗的保護力可以達到90%以上。然而,陳培哲院士表示,全面施打疫苗是否就能有效地阻絕新冠病毒傳播呢?世界衛生組織歐洲區主任克魯格(Hans Kluge)博士在五個月前曾預測,若疫苗接種率達到70%,新冠病毒的流行就能被控制。五個月過後,疫情已經和一開始截然不同。最近,克魯格博士說,由於出現傳染力更強的變種病毒,情況已經產生變化。

  陳培哲院士引用丹麥、英國與以色列的研究數據指出,丹麥的疫苗接種率達到80%,新冠病毒的確診數與死亡率也分別下降了80%與90%,顯示高疫苗接種率可以有效防堵病毒。在英國,70%的疫苗接種率雖然讓死亡率下降了60%,但確診數卻仍居高不下。疫苗接種率85%的以色列也面臨相同的情況,雖有高接種率,但確診數不減反增。陳培哲院士說,就英國及以色列的情況看來,疫苗施打率達到70-80%,仍無法達到有效的群體免疫。

  為什麼要靠疫苗接種達到新冠病毒的群體免疫非常困難呢?陳培哲院士說,可能原因有疫苗在體內的保護效果隨著時間下降、不同種類的疫苗效果不同、病毒產生新的變種以及減少的非藥物處置手段(Non-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s, NPI)如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

  陳培哲院士表示,以印度為例,印度的疫苗接種率只有30%,但確診數與死亡率在高峰之後逐漸下降,沒有再爆發。調查發現,印度約有三分之二的人口已經感染過新冠病毒。根據研究指出,自然感染復原後再被感染率減少90%。陳培哲院士說:「可能是天然的感染造成群體免疫,以致於新冠病毒在印度逐漸減少。」

  此外,陳培哲院士也以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結果為例,說明僅有疫苗接種無法有效地控制新冠病毒疫情。

  對於醫師在疫情中的責任,以第一個報告COVID-19的醫師李文亮以及在SARS疫情中用生命行醫的法國醫師歐巴尼為例,陳培哲院士說,醫學也是一種社會科學,醫師除了科學跟醫學之外,也有社會責任,要有「知其不可而為,見死不更其守」的精神,才能把醫學專業做得更好。

  提到要如何才能有效地達到群體免疫,陳培哲院士說:「要研發更有效率的疫苗,也要發展更有效的NPI。」新冠病毒不斷突變,短時間內無法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在這場與病毒的拔河之中,不僅需要科學與醫學的合作,更需要每一個人保持戒慎的心,在生活中落實防疫。

撰文/王孟加;攝影/慈濟基金會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