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自律神經失調10大高風險,中了嗎?10要訣遠離交感、副交感神經「翹翹板」失衡

華人健康網/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 2021.09.24 11:20

現代不少人都會有、易怒、焦慮、心悸、胸悶、睡眠品質差,渾身不對勁,猶如更年期症狀,其實,小心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所致。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可能遍布全身,一般人會出現至少二到三種不同器官系統的症狀,症狀的呈現因人而異,包括焦慮、恐慌、失眠、眩暈、慢性鼻炎、姿勢性低血壓、心悸、胃食道逆流、腸躁症、多汗症、頻尿、性功能障礙等,都可能因自律神經失調引起。患者通常經徹底檢查後仍無法找出能合理解釋症狀程度的器官病變,因此常被誤解為是心理作用或精神病,甚至於是更年期症狀。

新聞圖片

自律神經是什麼?如何分辨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

自律神經是不受大腦控制的神經,全身的血液循環、器官內臟及免疫荷爾蒙三大系統,都是由自律神經掌控的。台灣預防保健協會理事長、藥學碩士趙順榮藥師表示,自律神經分為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二者作用恰好是相反。交感神經白天呈現較活躍,可供白天活動負責消耗身體能量;而副交感神經為夜間較活躍,負責儲存能量,讓身體能休息、睡眠,以便隔天使用。而二者的化學傳遞物質皆為Ach(乙醯膽鹼Acetylcholine),如果二者配合無間、運作協調,身體就能處於健康和諧狀態,進而維持身心健康。

趙順榮藥師說明,當控制非自願身體功能的神經受損時,就會發生自律神經病變。它會影響血壓、溫度控制、消化、膀胱功能,甚至性功能。「神經損傷」會干擾大腦與其他器官和自律神經系統(例如心臟、血管和汗腺)之間傳遞的信息。

雖然,糖尿病是自律神經系統病變的最常見原因,但其他健康狀況(甚至是感染)也可能是罪魁禍首。一些藥物也可能引起神經損傷,症狀和治療因神經受損而異。

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可能遍布全身,一般人會出現至少二到三種不同器官系統的症狀,症狀的呈現。因人而異,焦慮、恐慌、失眠、眩暈、慢性鼻炎、姿勢性低血壓、心悸、胃食道逆流、腸躁症、多汗症、頻尿、性功能障礙等。

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可能遍布全身,一般人會出現至少二到三種不同器官系統的症狀,症狀的呈現。因人而異,焦慮、恐慌、失眠、眩暈、慢性鼻炎、姿勢性低血壓、心悸、胃食道逆流、腸躁症、多汗症、頻尿、性功能障礙等。

自律神經失調可以引起便祕、腹脹、噁心、嘔吐、吞嚥困難、腸躁症、食慾不振、腹瀉。

自律神經失調可以引起便祕、腹脹、噁心、嘔吐、吞嚥困難、腸躁症、食慾不振、腹瀉。

自律神經失調的常見症狀取決於受影響的神經,它們可能包括:

1.腦部:頭暈、偏頭痛、注意力難集中、思考理解力下降、情緒起伏不定、易怒、容易緊張、焦慮、恐慌症、憂鬱、負面思考、無力倦怠感、入睡困難、淺眠、多夢、失智等神經退化性疾病、手抖(顫抖)、面神經麻痺、三叉神經痛、兒童發展遲緩。

2.眼睛:眼睛乾澀、眼睛疲勞、老花惡化。

3.耳鼻喉:慢性鼻炎、過敏性鼻炎、慢性咽喉炎、慢性咳嗽、咽喉乾或異物感、眩暈、耳鳴、梅尼爾氏症、內耳炎。

4.心臟胸腔:心悸、胸悶、呼吸困難、高血壓、姿勢性低血壓。

5.胃腸:便祕、腹脹、噁心、嘔吐、吞嚥困難、腸躁症、食慾不振、腹瀉,這都是由於消化功能的變化引起的。

6.泌尿:頻尿、夜尿、攝護腺肥大、排尿困難、性功能障礙。

7.內分泌:內分泌失調、盜汗、多汗症、手腳冰冷、臉部潮紅。

8.婦科:經前症候群、提早更年期、更年期症候群。

9.肌肉:肩頸僵硬、腰痠、背痛、足底筋膜炎、不寧腳症候群。

10.皮膚:慢性蕁麻疹、慢性濕疹、異位性皮膚炎、頑固性皮膚病。

【預防自律神經失調】

趙順榮藥師表示,雖然無法防止某些遺傳疾病導致你罹患自主神經病的風險,但是你可以通過總體上對健康管理及醫療狀況,來減緩症狀的發作或進展。可遵循健康生活的建議以及控制疾病狀況,其中包括以下建議:

●如果您患有糖尿病,請控制血糖。

●避免飲酒和吸菸。

●如果您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請接受適當的治療。

●採取措施預防或控制高血壓。

●達到並保持健康的體重。

●經常運動鍛煉。

趙順榮藥師表示,臨床觀察自律神經失調患者為追求完美、個性急躁、求好心切的A型人格與性格壓抑者,加上不懂適時尋找情緒出口者,是罹病高危險群。

趙順榮藥師表示,臨床觀察自律神經失調患者為追求完美、個性急躁、求好心切的A型人格與性格壓抑者,加上不懂適時尋找情緒出口者,是罹病高危險群。

為什麼A型人格最容易自律神經失調?

哪一些人容易自律神經失調?壓力是自律神經失調的主因,而具有A型性格的人,特點是時刻保持不間斷工作的感覺和強烈的負責任,以及競爭意識。具有A型性格的人通常會承受較高的壓力,並且即使完成目標也很難停止工作。趙順榮藥師表示,臨床觀察自律神經失調患者為追求完美、個性急躁、求好心切的A型人格與性格壓抑者,加上不懂適時尋找情緒出口者,是罹病高危險群。

依據兩位美國心臟專家弗里德曼和羅森曼(Friedman and Rosenman)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進行了許多研究以探討A型行為與心臟病之間的關係。根據臨床觀察所得,率先發表A型行為組型的概念,並視冠狀動脈心臟病為一危險因素。

【10大族群是自律神經失調高危險群】

自律神經異常的發生有多種原因,其中有10種類型的人容易成為自律神經失調高危險群:

1.個性壓抑,不懂適時尋找情緒出口者。

2.個性急躁。

3.易怒。

4.愛擔憂者。

5.完美主義者。

6.抗壓性較弱。

7.個性固執。

8.責任感重,求好心切怕失誤,得失心重。

9.自信心不足者。

10.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類風濕關節炎、帕金森氏病等。

若出現自律神經失調症狀時,先找相關醫師檢查確認,例如心悸、胸悶痛找心臟科;喘不過氣找胸腔科;脹氣、胃痛找腸胃科;焦慮或憂鬱找精神科等。若相關檢查都沒有異常,就要朝自律神經失調症治療。

若出現自律神經失調症狀時,先找相關醫師檢查確認,例如心悸、胸悶痛找心臟科;喘不過氣找胸腔科;脹氣、胃痛找腸胃科;焦慮或憂鬱找精神科等。若相關檢查都沒有異常,就要朝自律神經失調症治療。

「壓力」是自律神經失調的主因,隨著社會環境的改變,青少年的自律神經失調的個案也越來越多,連帶家長的心情也受影響。應尋求協助並接受治療,唯有越了解自己身體的狀況,才有可能與它和平共存。若出現自律神經失調症狀時,先找相關醫師檢查確認,例如心悸、胸悶痛找心臟科;喘不過氣找胸腔科;脹氣、胃痛找腸胃科;焦慮或憂鬱找精神科等。若相關檢查都沒有異常,就要朝自律神經失調症治療。

【10要訣改善自律神經失調】

改善自律神經失調,趙藥師提供10種具體方法可參考:

1.放慢生活腳步

罹患自律神經失調的可先放輕鬆,調整生活步調,學習放慢生活,刻意的走路慢一點、講話不要太快、吃飯慢一點。並養成運動的習慣,多參加休閒活動,當急躁之性降緩之後,所有自律神經失調的現象可能會逐步改善。

2.用藥改善

若還是沒法改善,可以考慮尋求醫療的幫助,藉由藥物增加腦中血清素,可有效的改善症狀,也可進行心理諮商,找到紓解壓力的方法。如果您有患有三高,請將血壓、血糖、血脂保持在正常範圍內。

3.不要吸菸或喝過多含酒精的飲料

吸菸是引起中風的危險因素。香菸的有毒物質會在血液裡,自然地血管就會被影響,也會導致多種腦部疾病。吸菸會減低循環腦部之氧及血液,引致腦部血管出血及閉塞,而導致痳痺、智力衰退及中風。長期喝酒會損害中樞神經系統和周邊神經系統。

必須隨時補充足夠的水分,才能維持人體的正常運作!

必須隨時補充足夠的水分,才能維持人體的正常運作!

4.隨時保持喝水

外出始終隨身帶水,再忙也要喝杯水。人體70%是水,90%的血液是水組成的。而且,水份還可以協助養份的運輸、促進新陳代謝、調節體溫、潤滑關節、保持皮膚的彈性,並將體內的廢物排出。由此可知,必須隨時補充足夠的水分,才能維持人體的正常運作!

5.避免長時間坐著或站著

養成起身動一動的習慣,不要久坐久站會讓全身氣血阻塞,加速老化,也是造成自律神經失調的主因。

6.少吃刺激性的食物

多吃健康的飲食,吃一些刺激性的食物,讓自己可以隨時保持在亢奮的狀態下,因而產生睡眠障礙的惡性循環及誘發身體發炎反應,若身體出現長期慢性的發炎,就會變成疾病。

7.傾聽您的身體告訴您的需求

如果您的身體告訴您需要休息,請休息一下。

8.適度運動

養成規律的運動可促進血液循環,刺激腸道、改善便祕。

9.放鬆心情

聽音樂可以調整荷爾蒙,生活中需要音樂來調和身心,因為音樂可改變你的心情,調節荷爾蒙失調。

10.充足的睡眠

持正常作息、不熬夜,睡眠要充足,身心能平衡。

趙順榮藥師最後提醒,平時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落實「均衡飲食」、少油炸、少燒烤食物、高纖、低脂、多蔬果、多喝水,平日養成「適度規律運動」,也能藉機調整不良的生活習慣,為健康加分。

文章連結 https://www.top1health.com/Article/248/86905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