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對中年夫妻來看診,先生近幾年常感到胸悶痛、呼吸困難、頭暈、疲倦,做了三次心導管,也放了冠狀動脈支架,雖有好一點,但運動或生氣時仍容易覺得胸悶,「心臟科醫師說我是缺血性心臟病,血管阻塞算是嚴重的,雖然有用氣球擴張術及支架治療,還是要很小心。」一旁的太太說,因為丈夫的病情,她每天都過得提心吊膽。
控制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肥胖及戒菸
缺血性心臟病,有另一個大家更常聽到的病名「冠狀動脈心臟病」,通常可併稱為冠狀動脈缺血心臟病。由於供應心臟血流的三條冠狀動脈,血管內壁上產生粥狀硬化斑塊而漸漸使血管阻塞,心臟的血液供應減少、心臟缺氧而產生心絞痛。這是成年人最常見的心臟病,最常見症狀是胸悶、胸痛、呼吸困難、臉色蒼白、冒冷汗、眩暈、噁心、全身無力等,但有少數患者,特別是老年人或糖尿病患,並不會感到胸痛,需特別注意。如果反覆引起胸痛,即是大家常聽到的心絞痛或狹心症。
目前對冠狀動脈缺血心臟病的治療,包括氣球擴張術、裝支架、血管繞道手術等,均是堵塞70%以上,症狀嚴重、不得不的侵入性治療。而對於10~50%的血管狹窄,則是需要穩定這些血管硬化斑塊,不讓它們繼續長大,另外也要穩定血管內皮,避免進一步的受傷及發炎,降低新的動脈硬化及斑塊生成,這就要控制動脈硬化的危險因子,包括戒菸、控制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肥胖等。此外,也會依照症狀不同給予不同的藥物,例如:乙型阻斷劑、硝酸鹽類、鈣離子阻斷劑、抗血小板凝集藥物、抗凝血劑、抗心律不整藥物、利尿劑、血管擴張劑等。
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缺血性心臟病在中醫是屬於胸痹、胸痞、心痛的範疇。最早的描述見於《黃帝內經.靈樞‧五邪》篇指出:「邪在心,則病心痛」。《黃帝內經‧厥病》篇提到「真心痛,手足青至節,心痛甚,旦發夕死,夕發旦死。」描述發病極快、病勢極猛的變化。到了東漢的張仲景在《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篇進行專門論述,對其病因病機作了詳細的分析,同時提出具體治療的方藥,認為心痛是胸痹的表現,「胸痹緩急」也就是心痛時發時緩為其特點,其病機以陽微陰弦為主,以辛溫通陽或溫補陽氣為治療大法。
中醫調理 縮小冠狀動脈粥狀硬化程度
中醫治療,本病大多是本虛標實,虛實夾雜,虛者多見氣虛、陽虛、陰虛、血虛,尤以氣虛、陽虛多見;實者不外氣滯、寒凝、痰濁、血瘀,並可交互為患,其中又以血瘀、痰濁多見。但虛實兩方面均以心脈痹阻不暢,不通則痛為病機關鍵。另外會加上每個人不同體質,加以不同調理,例如:祛寒活血,宣痹通陽。通陽泄濁,豁痰開結。益氣養陰,活血通絡。活血化瘀,通脈止痛。溫陽益氣,活血通絡。針對性的治療,效果會更加有效,可以預防保護冠狀動脈的發炎及損傷,讓粥狀硬化的程度及範圍可以縮小,也可以改善現有的心臟功能,提升生活品質。
(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