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2020年起新冠疫情肆虐,至今已造成超過400萬人死亡。該年也是30歲以上的人口達全球總人口數的一半,正式開啟高齡化世界指標,年長者在新冠肺炎的防疫規範下可能面臨更大的孤獨風險,大家不妨趁著即將到來的中秋節返鄉陪伴長輩,或透過電話、視訊傳遞對長輩們的關心。根據今年7月發表於《美國老年醫學會期刊》的一項研究指出,與同齡的年長者相較,感到孤獨者的預期壽命較不認為自己孤獨者短。
青壯年就建立人際網絡 參與社團擔任志工有助於預防失智
該研究由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日本大學科學家及其合作者,針對3449名新加坡60歲以上長者進行研究,結果顯示,在60、70和80歲時,有時/大部分時間「感到孤獨者」的總預期、健康預期和活躍預期壽命較短。和不感到孤獨者相較,「不健康/不活躍」預期壽命者,不良的自評健康狀態、日常生活與活動能力受限比例更高。進一步分析發現,認為自己有時/大部分時間「感到孤獨」的60歲老人,比起從不感到孤獨的同齡者平均少活3~5年;在70和80歲的老人中,感到孤獨者比沒有感到孤獨者,分別少了3~4年及2~3年壽命。
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賴德仁表示,「孤獨」是個人內在的感受,不是由外界來定義,身邊沒有人陪伴不一定會感到孤獨,當我們渴望與他人建立親密感或友誼,但實際與預期有落差,這時就可能產生孤獨感,而孤獨與身心症狀息息相關,例如憂鬱、焦慮、物質濫用等,因此面對孤獨的長輩,可先了解其感到孤獨的原因,像是生理疾病、憂鬱傾向、社會文化、經濟因素等,找到原因才能對症下藥。
建議邁入中年的民眾,現在就建立自己的社會支持網絡,像是參與社區鄰里活動、志工服務等,提早為老年生活做準備,也有助於預防失智。賴德仁提醒,現今老老照顧,未與子女同住者越來越多,民眾除了利用共餐、日間照護等資源,在面對感到孤獨的長者,照顧者更要先照顧好自己,可多善用長照、喘息服務,並建立適時紓壓的習慣。
避免讓孤獨吞噬身心健康的3個方法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指出,獨處、隔離與感到孤獨(有時在人群中仍有這種感覺),這三種情況並不相同,孤獨會有寂寞、落寞、悲傷、淒涼等負面感受,不僅影響情緒也會影響行為,像是本來應該做的事情,因為孤獨讓原本從事的動力與動機消失,這是每個人都可能經歷的情況,但若經常或總是發生,就可能對身心甚至對壽命造成影響,建議年長者透過三個方式來避免因孤獨影響身心健康,一、「感覺有被關心」:可能希望被拜訪或問候,但晚輩無法滿足期待,試著理解期待落空的可能原因,體諒對方並知道自己是被關心的。二、「主動營造喜歡的感覺」:將期待化為行動,主動為親友、晚輩做一些利他的事情。三、「計畫性的預防孤獨」:安排每天(走走路、買買菜、聽音樂)、每周(和親友聚會/視訊、安排下午茶時間)、甚至每月(定期就醫回診、到景點逛逛、做些點心分送他人)要做的事,每天醒來清楚知道自己要做什麼,有助於保有生活的熱忱與期待。
疫情期間年長者面臨更大的孤獨風險,可鼓勵長輩接觸3C產品,幫助他們設定電視節目、音樂頻道,教導如何透過手機、平板進行視訊,同時可和長輩約定視訊通話、拜訪的時間,但若觀察到家人或長輩茶不思飯不想,已有憂鬱或失智症狀,應陪伴他們尋求專業協助。